院線片 《年少時代》 當下掌握了我們 林妏霜 |2014.11.22 語音朗讀 199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院線片 當下掌握了我們《年少時代》 圖/UIP提供 院線片 當下掌握了我們《年少時代》 圖/UIP提供 院線片 當下掌握了我們《年少時代》 圖/UIP提供 院線片 當下掌握了我們《年少時代》 圖/UIP提供 文/林妏霜 圖/UIP提供 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執導的《年少時代》(Boyhood),之所以顯得驚人的豪擲,因為他總將「真實時間」做為電影裡最重要的藝術主題,在虛構故事的同時,也看重真實時間的推移,彷彿無法忍受時間的造假,以及其真正作用在演員身上,所刻畫與創造的生命進程;他讓時間自然地穿透無人能夠釐清、知曉的日常迷障,就讓角色在裡面緩慢自在,難免衝突地行走。 電影述說主角梅森(艾拉.柯川飾)從六歲至上大學,從童稚至青少年時期,十二年來周身所體驗的種種,包括他的家庭與成長,他的人情關係,他看待世界的目光與角度。音像展演從啟章Coldplay樂團的〈Yellow〉到結尾Family of the Year 的〈Hero〉,錯落在梅森各個生命階段,穿插的時代背景也一併勾勒了歷史政局的變遷,溝通工具與回應方式的推陳出新,這些微物物件、人事網絡彼此銘刻與影響的樣態。 真實虛構混淆難解 這種連續性的獨特實驗與投資幾近賭局,一如他的《愛在》三部曲(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相隔九年之後再將故事重新啟動,編織下去。《年少時代》花費十二年時間,使用同一批演員,邊構想邊拍攝邊剪輯,而人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因此時間成了無法忽視的創作元素,也成了電影裡最強烈顯著的創作意念。 透過這樣的方式,觀者一方面訝異於創作者對藝術生命的堅定與信任;一方面像是被夾在縫隙中間動彈不得的觀影經驗,雖然明白故事的虛構成分,卻因角色面貌太過立體地展現,這種電影內外「真實究竟發生與否?」的混淆狀態,在電影結束之後依然無法立即解清。因此,當這份經過編排與濃縮的影像,還原並對應至現實時,不會就這樣被稀釋,反而更加觸發與驚動。 隨性慧黠的對話亦是導演電影裡的一貫特色,藉由對話不斷地丟出疑問與困惑,每段生命道路皆有所屬的暗影坑洞,有時是梅森提出的大哉問,有時是回應他人的質疑,在你來我往的日常應答間,思考未來的意義與價值,真理與自由,對自我與他方的探索與嘗試,然而,完整而確實的答案並不存在,更多時候是無著邊際的話語,至少電影始終沒有給予,也並不打算給予。 浮生片斷恍然如夢 無關對或錯、年齡或身分,導演寧願更傾向某種自然的生發,某種時機的出現。生命是由不特別的日常片段組成,偶有戲劇性的時刻:原來甜蜜的關係崩壞歪斜的一刻,相遇的瞬間,相愛的瞬間,以及與某些人的離別,瞬息萬變,戛然而止,往往透過幾個跳接的鏡頭便寄語一切,來不及說再見就成了過客的那些人,短暫聚合交集,在影像裡甚至沒有任何決定性的意義,不用隨時提心吊膽看漏了隱微的線索,但這並非意指這些電影鏡頭是無效的,而是指它並非埋藏其下,兀自生長,在某種關鍵時刻突然冒現,才驚覺原來一切密密連結皆有關聯,像奇士勞斯基電影般的機遇與命定:一旦錯過不是好了便是完了。 然而,這也許又是另一種惆悵,關於生命是否有其他可能,是否能過著不同於現在的生活,抑或是否有命中注定的軌跡?我們終究看不明白。在時間的接點中,時光的座標裡,浮生切片恍然如夢,僅能感受回望,繼續依偎著愛活著,被當下一刻所掌握,靜靜通過變成記憶。 前一篇文章 觀影你我他 《雙城練習曲》 下一篇文章 優質電視選 翻新中古車賺大錢第2季:澳洲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3【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4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5【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6終結350年傳統 英刑事庭律師免戴假髮2025.10.2907扮熊人偶太可愛 防熊宣導片失焦2025.10.2908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9搭滑板從22樓躍下 時速飆破百公里2025.10.2910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優質電視選】《小太陽》【院線片《捍衛天使》】一場有趣的好命實驗【院線片】《奇幻導航》追求幸福 要先活得知足【優質電視選】《藝次元宇宙》【院線片】跨越時間與責任的愛《他年她日》【優質電視選】《國家工藝成就獎》 作者其他文章院線片 《親愛媽咪》 愛的絲線緊緊纏繞?院線片 《大眼睛》燒灼心靈 唯有誠實院線片《我的希臘甜心》 移民兄弟 尋父之旅動畫片《怪怪箱》追尋自我 的冒險院線片 《行動代號:孫中山》 拒絕世襲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