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天鵝絨革命、推翻捷克共黨政權的哈維爾病逝。哈維爾卸任總統後,曾於二○○四年訪問台灣,掀起一陣民主與文學的東歐熱。他不只是位人文素養頗佳的詩人、劇作家,也是雍容大度而堅持人道主義的政治家。
一九九○年代,蘇聯解體,東歐掀起民主化浪潮,各國共黨政權垮台,由民主改革派人士執政。而大部分國家下一屆選舉時,都由前共黨化身的社會民主黨或社會黨復辟,只有捷克由哈維爾連任兩屆總統。
為何這些民主派人士無法連任?因他們雖在人民期待中取代共黨執政,但普遍缺乏執政經驗,導致政績不佳,如波蘭華勒沙等民主派領袖,往往也有威權傾向,執政粗暴,攻擊對手毫不留情,使政治聲望日漸低落,逐漸失去民心。
哈維爾的作風完全不同。他雖強調異議者與反對黨的重要性,但不贊同暴力推翻共黨政權,而以溫和而深刻的方式,「在真實中生活」,建立尊重個人尊嚴的民主政治,為捷克和平的「天鵝絨革命」奠下社會基礎。
哈維爾兩度當選總統,雖然也遭逢共黨舊勢力反撲,但他秉持過去在異議份子時代「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包容不同政治立場人士」的風格,善待反對黨,因此持續贏得國內外各界普遍尊重與支持。
當然,身為「政治素人」哈維爾同樣缺乏執政經驗,沒有特別出色政績,聲望也隨經濟衰退下降,但與國內政績和支持度下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維爾在國際舞台聲名日益顯赫,幾乎每年都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二○○二年二月,紐約時報在哈維爾總統卸任當天,特別發表社論指出:「哈維爾作為總統沒有留下明顯的政治遺產,給世人留下的啟示卻是,國家領導人的品格極為重要。他在總統任內始終言行誠實,顯示其個人的道德高度,無論是捷克或其他地區,都因哈維爾而變得更美好!」
台灣正值總統大選,紐約時報社論發人深省。言行誠實、道德高度也是目前台灣選民關注的議題,但對誠實、道德的辯論,卻成了互揭瘡疤的口水戰,既膚淺又民粹。哈維爾指出,文明的特徵在於高度自律,尤其在政治、經濟、溝通網路愈來愈密切的今天,大家都明瞭彼此的不同,因此「尊重他人、包容異己」更顯重要。道理人人皆懂,但有幾人做到?
大陸民運人士王丹表示:「不只是捷克產生了哈維爾,哈維爾也提升了捷克。台灣似乎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政治家,不以選舉為目的,而是為人類生存的理想而付出。」大陸流亡作家貝嶺也認為,哈維爾不是只以執政為訴求的國家領導人,總統應該有超越黨派的治國理念,並具有國際關懷視野。
哈維爾對台灣相當友善,也大力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但哈維爾堅持維護法治及尊重自己與他人、包容異己的胸襟,深值朝野政治人物學習。
哈維爾不以選舉為目的,不以執政為訴求,而超越黨派,關懷人類生存,這是他異於其他東歐民主人士的地方。台灣這次大選,該深思哈維爾「尊重他人、包容異己」的政治典範,不為反對而反對,不為執政而操弄選舉,如此才能提升台灣,避免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