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和人】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章得主 鄭愁予 攜書帶劍 俠行天下

周慧珠 |2011.12.18
1056觀看次
字級

今天 又是初冬過去

再不久便是乙巳年的立春

這是您第一百個十一月的第十二日

在此空敞的紀念廳之一端

在閃著淚的行列中

我也是一株 一株錦葵般耽於仰望的青年

──〈衣缽〉節選 

以〈錯誤〉、〈賦別〉、〈野店〉等作品傳誦數十年的詩人鄭愁予,以百年詩歌、萬載承平——《和平的衣缽》一詩,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二○一一年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章」。

一九五四年,二十一歲的鄭愁予寫就《小城連作》,其中《錯誤》、《賦別》等作多為心懷故土、具濃厚家園意識與流放意識,而被譽為現代詩最深遠廣大的影響之一。

鄭愁予說:年輕的一代已遠離必須投入奉獻生命的風雲時代,我們要認定的是貢獻智慧心意、創造許多可能的方式、傳承先賢先烈的性靈,把和平的理想在下一個百年的前半段實現……

因閱讀文學經典而養成了鄭愁予的「匡國濟世」讀書人風骨,在一甲子歲月中,以詩作傾吐鄉愁,更在詩行間點燃了和平的祝禱。

這詩人的行業

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

黃昏裡掛起一盞燈

啊,來了

有命運垂在頸間的駱駝

有寂寞含在眼裡的旅客

是誰掛起的這盞燈啊

曠野上,一個矇矓的家

微笑看……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燒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換著流浪的方向…

——野店—邊塞組曲之二



啟蒙——古典詩人情操

一九三三年,鄭愁予出生於山東濟南,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途中母親教讀古詩詞,十五歲開始創作新詩,十六歲出版《草鞋與筏子》。

有論著認為鄭愁予的詩有古典的神韻,但他認為自己是具古典詩人的情操,但新詩語言用的是白話文,表現的主題也是來自平實的生活體驗。

鄭愁予早期的詩有兩大特色:一是心懷故土、家國之情十分濃厚,二是詩文中俯拾可見的流放意識。七○年代,赴美後詩風改變,鄭愁予說,以前語言的節奏感比較快,把節奏放鬆,是希望和緊張的生活做成對比。

詩人楊牧則說:「以清楚的白話……為我們傳達了一種時間的空間的悲劇情調。」

人格與新文學

一九四九年,念小學五年級的鄭愁予轉到崇德中學,老師以初中一年級的國文評量其基礎,因從小已看過《水滸傳》、《紅樓夢》等多部小說,還讀了很多舊體詩詞;因此被安排到初中二年級。但是,當時同學已能用英文和老師對話,鄭愁予沒學過英文,只好早上六點半到學校的小教堂做早禱、唱詩,靠這種方法,英文及格了,同時也接觸了基督教,對人格、性靈的養成產生很大影響。

鄭愁予是學校球隊裡的佼佼者、此外還參加田徑、擊劍等比賽,冬天喜歡溜冰,比賽成績總是第一。他說,運動精神的第一要義不是取勝,而是準備。準備得充分,即使在競爭中失敗了,也沒有遺憾,而且不會對對手產生敵意。這是人格修養最基本的方面。

在崇德中學期間,讀遍學校圖書館中的文藝書,並進入了新文學,一本本厚厚的蘇俄小說,讓他真正進入了文學大門。後來和同學辦《處女地》壁報,下面有一行字:「要耕處女地,必須深深地犁屠格涅夫。」

一九四九年暑期,在紅樓北大暑期學校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最愛恩格斯;第一篇詩歌作品寫的是門頭溝的礦工,其中一句「當你生下來,上帝就在你手上畫了十字架」,老師讀了之後大為驚嘆,說寫得真摯動人,十字架就是勞動者的鐵鍬,是一種命運。鄭愁予說:「其實我的本意就是同情礦工的生活。」

詩是音樂語言

「當我們被一首詩感動,首先是它具有了某種打動人的力量。如果只是玩弄一些技巧,或者只有自己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就不是好詩。」鄭愁予說:作者不說沒有人知道,這樣的詩叫晦澀。「晦」是讓人不明白,「澀」是語言不準確,這類詩最不好。現在很多人寫詩是這樣的。

「詩歌中當然可以使用口語,但要掌握得好。」沒有性靈,什麼樣的語言寫出來都沒有用,不會感動別人。

將口語和文言、綿密、緊湊的語言對立起來是不對的。要增加詩歌的肌理、彈性,有時需要借助文言;但在抒情時,口語會讓感情痛快地、毫無間隔地抒發出來。

詩的語言不是平常說的語言,而是音樂語言。音樂本身有結構性,能否結構好詩的語言要看詩人自己的才能和對音樂的敏感性。口語可以入詩,但要有音樂性,要和表達的內涵契合。口語精緻到雖然是口語的結構,但有音樂的因素、表達的能量與詩歌的歧異性,這樣的口語不能反對。不過詩歌口語中如果有一大堆廢料,則是不宜的。

獲獎記錄︰

救國團青年文藝獎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海外華人文學貢獻獎

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新詩獎

時報文學獎推薦獎

國際藝術學院授予文學博士學位

主要作品︰

《夢土上》 1955年現代詩社出版。

《衣缽》 1961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第一本詩集。

《窗外的女奴》 1968年十月出版社出版。

《鄭愁予詩選集》 1974年志文出版社出版

《鄭愁予詩集I》 1979年洪範出版社出版。

《燕人行》 1980年洪範出版社出版

《雪的可能》 1985年洪範出版社出版。

《寂寞的人坐看花》 1993年洪範出版社出版



鄭愁予小檔案

鄭愁予(1933-),本名鄭文韜,河北省人。童年隨軍人父親征戰南北,曾就讀北平崇德中學及北京大學暑期文學班,用筆甚勤,曾發表詩作於北平平民日報、中學生月刊、武漢時報、衡陽力報。

1949年舉家隨國民政府來台,先後畢業於新竹中學、中興大學。曾加入現代派、創世紀詩社,並支持羊令野創辦南北笛詩社,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早期詩作多為關懷社會的詩。1968年,三十五歲,應邀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參加「國際寫作計畫」,1972年在愛荷華大學獲創作藝術碩士學位,並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轉往耶魯大學,在東亞語文學系當高級講師。爾後陸續任耶魯駐校詩人及資深中文導師,並曾出任聯合文學社長。

2005年,客居美國三十七年的鄭愁予夫婦落籍金門,說是「靈魂回家了」,成為金門的一大盛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