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好:暗夜正中一盞燈,下方套著書腰,一方黑白小照,作者坐在暖紅色背景裡正在寫字。影像旁一排反白字:「作家與作家之間,最深情的記憶之書」。暗夜裡不僅亮起一盞燈,尉天驄也藉文字傳遞著光與火:「在那寂寞而窒悶的年代,有人燃起一把火,光便開始傳遞開來,於是他們在光與火與苦難中,淬煉出台灣文學的篇章,那麼悲痛,卻又何其溫暖,照亮了一個不屈的世代。」
說這本書是「深情的記憶之書」並不誇張。它既是文筆生動的散文集,也像是回憶錄,更精確地說,是一本「文學回憶錄」。書裡集合了幾年來與文人作家的交遊記憶,包括聶華苓、姚一葦、陳映真、高陽、紀弦、黃春明、葉笛、奚淞等二十三篇文情軼事。每篇圍繞一位作家,除了記錄交遊生活,也鋪陳這些作家的個性、思想言行、寫作主題等。
如開篇〈百年冰雪身猶在〉記錄台大教授臺靜農的寂寞與風骨,〈土地守護者〉寫楊逵的溫厚與質樸。回首頑皮可愛詩人畫家,還有〈以虛無對抗人事偽善〉的商禽與楚戈。寫唐文標,冠以〈燃燒的靈魂〉;懷念逯耀東,是〈江湖寥落那漢子〉。依舊是鵝湖風采,寫程兆熊;悲憫的笑紋,當然是王禎和。這些人,這些事,看起來像是個別的生活故事,但一個時代文人連續不斷的「受難記」,一大堆悲哀荒謬的故事連接起來,讓作家燈下「回首」之際,恰恰映照著「我們的時代」。
字裡行間處處呈現文人的苦悶與悲喜,為讀者留下時代的精神印記,篇篇深刻感人,絕非泛泛的個人交遊流水帳。正如作者所說:「那並不是一段空白的歲月」。透過尉老師的追憶,台灣戰後五○、六○年代的學者作家,不只是冷冷的沒有生命的檔案資料、出土文物,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會哭會笑,有那麼多苦悶與無奈的活潑文人。「不管那些過往的日子是多麼令人感到沮喪,而我們自己當年又如何衝動、幼稚、甚至盲從」,作家以他生動溫暖的筆觸,打開台灣早年文壇一角天光雲影,再現那年代的文人交遊與精神世界。
「有人燃起一把火,光便開始傳遞開來……」形容的正是拿筆寫作的人。 尉天驄是早年重要文學雜誌《筆匯》《文學季刊》主編,在政大中文系教書多年直到退休。編輯寫作歲月認識好多知名作家,且與他們交情深厚。
印刻出版這部《回首我們的時代》,集中描寫台灣文人以及他們的精神生活,從另一個角度審視,彷彿是用散文之筆寫出一部「文壇史」。作者把身邊作家的際遇,以及他們的創傷、寂寞,用同理心與散文筆,一層層鋪展,「回首時代」的同時,如陳芳明說的,也留下一部戰後臺灣人文精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