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推出「十年政綱─教育篇」,主張下一個世代的教育,要有更完整教育過程及更高人文素養。在實施十二年公民教育前,必須做好高中、高職達到「社區化、優質化」目標。民進黨將以完整的準備時間,在經費籌措到位的情況下,一次走向完全免試。
蔡英文提的目標似乎沒有新意。國民黨一直極力推動十二年國教,但各界意見分歧,去年全國教育會議中也有很多不同看法,因此決定先做有共識的部分,例如今年開始實施五歲入學方案,將學前教育納入學制,再逐步實施公私立高職免學費。
全面免試是共同理想,國民黨預定二○一四年上路,但僅百分之七十五免試,六年後才達到百分之八十五,如此的規畫已遭抨擊。何況,民進黨只說要「加速推動」,不但沒有確切時程,對於如何克服現有困難,一次走向完全免試,也欠缺具體主張。
至於高中、高職「社區化、優質化」,作法是保留名額或獎學金給在地學生,優先入學,減少南北城鄉差距。這與現在政策有何差別?蔡英文又說,要加強大學與在地產業的結合,帶動在地產業創新,進一步給予新型產業育成和技術上、經營管理上的協助。這些,也都是目前政府在做的事。
民進黨執政八年,教育政策被批評沒有突破。就預算言,教育經費減少了。就政策論,很多重要教育問題存在,卻沒有解決和改革對策。如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和教育機會不平等,乃至各科教育內容和教材,都沒有積極的長期對策。
蔡英文再提「重視教育機會均等」,認為「應注重」偏遠和弱勢人民的教育投資和學生補助,以政策規畫持續縮小城鄉差距、降低貧富差距。「應注重」人人知道,如何具體實現則不易達成。
要實現「給孩子有希望的教育」,就必須貫徹教育公平的理念。要優先解決國中小常態編班問題,破除明星國中迷思。讓教育在公平環境中,依照教育原則來進行,而不是把教育機構變成少數人的特定工具,只對少數優勢家庭子女提供資優教育,而對一般學生或弱勢家庭的子女不聞不問。
這次大選,首投族是選票爭取的關鍵,由大學生組成的「首投族國政觀察團」日前舉辦青年時事論壇,主題鎖定在教育,質問:「當大學不再是窄門,高等教育文憑貶值時,大學生該如何保持競爭力?」
目前大學教育最大隱憂是學校過多,二十年來生育率急速降低,招生不足,許多大學面臨關閉;碩博士供過於求,就業市場無法容納,求職不易,也都讓學生憂心。但「首投族國政觀察團」提出的問題,兩黨都沒有給予明確答覆。
上次大選,馬英九的教育理念觸及三個問題:健全人格、公民素養、終身學習。他把教育失敗推給民進黨,認為沒有辦好教育是因「多年的執政風格,造成社會基本價值崩解。…鼓吹狹隘族群意識,導致教育品質快速沈淪。」然而這不是問題根源。國民黨執政時,培養健全人格、培養公民素養等理念也未見徹底落實。
教育問題其實不難,大家都知道,難在怎麼做、怎麼解決?蔡英文「舊話重提」未必不好,表示兩黨都做得不夠。大選逼近,端看誰能在最後關頭提出令人振奮的教育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