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海洋變化
科學家有請牡蠣
日本科學家已著手研究牡蠣「語言」,試圖解讀牠們對周遭環境的反應。
研究人員正監測這種軟體動物面對氧氣減少或赤潮等海水變化時,雙殼開合的情況。赤潮成因是海藻過度繁殖,可能導致貝類等海洋生物大量窒息死亡。
日本香川大學科學家使用1種他們稱之為「貝類語言」的裝置,希望藉此解讀可能警告潛在問題的牡蠣活動。
「貝類語言」運用一連串的感應器與磁鐵,傳遞貝類對應環境變化時的開合訊息。這項技術先前未曾運用在養殖的食用牡蠣上,但已有珍珠貝養殖業者採用。
全球最大昆蟲
老鼠3倍重
現年53歲的紐西蘭前國家公園管理員馬克,在樹上發現1種巨沙螽(giant weta),據判是目前已發現的全球最大昆蟲。
馬克在紐西蘭小島搜尋2天後,發現這種貌似蟋蟀的昆蟲,翼幅7吋長。目前僅在紐西蘭小巴里爾島(Little Barrier)找得到這種怪異昆蟲。由於歐洲人意外引進老鼠,這種昆蟲自紐西蘭大陸滅絕。
馬克找到這隻母昆蟲後,先以胡蘿蔔餵食,再將牠放回原地。他表示,「巨沙螽是世上最大昆蟲,而這是歷來所發現最大的一隻,牠的體重相當於3隻老鼠。」
他笑著說,巨沙螽非常喜歡胡蘿蔔,似乎不理會被擱在我們手上,還繼續津津有味地嚼著胡蘿蔔。牠可以很快吃完這條胡蘿蔔,但這是瀕臨絕種的昆蟲,我們不希望讓牠冒著消化不良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