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也是從關懷單手肢障者出發的創作,還包括右圖所示的洗碗器,其底座可以藉由吸盤或磁鐵,吸附或固定在光滑的流理台上,上半部的半圓形旋轉件可以套上泡棉,一隻手也可以輕鬆把碗盤洗乾淨。筆者請教過創作者李柏勳同學,創作靈感是怎麼來的?
原來,創意技法有一則是「轉換使用場所」,當學校教授要同學們為弱勢肢障朋友設計產品時,他注意到市面上有一種挺好用的柳橙擠汁機,有電動的也有簡單的手動版,他聯想到,是不是可以將它改造,再換個使用場域,造福不方便洗碗盤的人士呢?而且,洗碗盤時泡棉與碗盤間所需的扭力,必然遠小於擠檸檬汁需要的力道,他認為這種構想應該是行得通的!
雖然,李柏勳同學的創作可能會被質疑,肢障者占整個人口比例甚少,這種產品就算真的開發出來,難道不怕沒有市場?然而,就像上一期文章介紹的手動發電發條式收音機,發明家貝里斯靠他的創作發了財,而構想之產生純粹是要幫忙非洲人改善教育問題,一開始當不至於盤算非洲人是否買得起他的發明?或者他投入該項研發可以賺多少錢?同理,上天對於善心者不會虧待,筆者認為,其實李同學的創作並不限於單手肢障者適用。例如,對於邊講手機邊做家事者,或手上抱著娃娃或寵物還須做家事者,這項「單手洗碗器」也可以帶給他們很多方便,換言之,其潛在市場需求未必如一般人認為的這麼小。
此外,對於貧困地區的住民而言,充足且乾淨的飲用水很難獲得,根據聯合國的研究,全世界每天有逾十億人口缺乏安全飲用水,每年更有超過200萬人死於痢疾這一類疾病。
針對這個問題,歐洲有家企業發明了生命吸管(Life Straw)產品,管子內部裝了過濾材料、碘、活性碳,管徑約3公分、長度約25公分,可以掛在脖子上。假設民眾口渴想喝河水,透過吸管吸取的河水會先通過兩層纖維濾網,將水中的雜質和微生物濾掉大半;然後,河水會再通過樹脂小珠,其表面包覆的碘可殺死細菌,而帶有碘味道的水會再通過可除臭殺菌的活性碳物質,喝進嘴理的水乾淨且無臭,整個吸飲河水的過程就像把吸管當作濾水器一般,簡單又實用。這項發明已經商品化成功,售價約五美金,可過濾約700公升的水,讓使用者用上一整年。
據悉,從人本關懷出發而發明成功的生命吸管,除了賣給非洲貧困的開發中國家,也常被買去救助世界各地因地震、洪澇而欠缺安全飲水的災民,而研發這項產品的佛藍德森公司也賺了不少錢,所以說,老天不會虧待善心的人。
(中)
本版科學顧問群:柳中明、邵廣昭、馬哲儒、胡植慶、倪簡白、黃崇源、黃俊儒、陳國東(按姓氏筆劃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