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在全球化趨勢下,台灣不能對世界一無所知,這也是為什麼我想製作《文茜的世界周報》的原因」,獲得今年「星雲特別獎─兩岸新聞資訊貢獻獎」的陳文茜有感而發表示,就像星雲大師創辦真善美新聞獎的初衷一樣,她相信改變世界可以用做的,而不是用罵的,所以她要努力善盡媒體人角色,為社會挹注改變的能量。
回首二○○五年、《文茜的世界周報》開播那一年,陳文茜說當時媒體環境十分不理想,有關全球脈動的國際新聞少之又少,反而是內容聳動的報導占了多數,很多人不知道國際上有什麼重大事件正在發生、有哪些重要趨勢正在醞釀。她強調新聞是社會第四權,如果連新聞都生病了,那我們的社會要如何好起來?
「四面環海的台灣是一個很小的島嶼,這塊土地上的人要和全球競爭,而不是只和自己競賽」陳文茜表示,媒體有責任讓大眾知道國際上正在進行哪些變化,也因如此,讓她有了製作《文茜的世界周報》想法,希望拉近台灣與世界的距離。
陳文茜語重心長表示,台灣社會的負面能量太強了,很多事情都被扭曲了本質與意義,所以自己一直很佩服星雲大師的智慧。在她眼中,大師是一位了不起的修行者,總是用「實際行動」來挹注向上提升的力量,就像八八風災時,大師開放佛光山來安置失去家園的眾多災民;面對生病的媒體環境,大師選擇創立真善美新聞獎來鼓勵媒體人製作正向報導。大師的理念也正是她相信的信念,相信只要我們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發揮正面力量,改變社會、改變世界。
得獎感言:
我剛剛一直注視著星雲大師,因為我很久沒看到他了。從前在我的家鄉宜蘭羅東,大師是出了名的「水和尚」(台語), 每次只要走到大街上,就會吸引許多鄉親父老跟隨。而最令我感動的是,即使大師現在雙眼看不清楚了、手也微微顫抖,他仍堅持要寫「一筆字」。我很敬佩星雲大師,從他身上,讓我們看到一個人內心只要有足夠真、善、美,就可以克服許多困難。
《文茜的世界周報》於二○○八年開播,今天得到這個獎並不只屬於我一個人的,而是屬於金融海嘯後失落的年輕一代,雖然整體大環境不理想,但大師給了最好的精神典範,讓我們知道,只要願意付出、願意努力,世界就不會在我們眼前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