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觀念認為「窮人多半四肢骨瘦如柴,卻有個不健康的大肚子」,但美國貧窮人口中的胖子比例高得驚人。
根據美國人健康基金會的統計,年收入在一萬五千美元(約台幣四十五萬元)以下的家庭中,肥胖人口比例高達三成三八,遠高於年收入五萬美元(約台幣一百五十萬元)的二成四六。
這主要是因家境貧困的家庭為了能從最少的家庭支出中,獲得最多的卡路里,多半以便宜、方便料理的速食、油炸食物等垃圾食物為主,畢竟麥當勞一個大麥克餐也不過七塊多美元(約台幣兩百一十元),便宜、分量足、飽足感夠,也難怪深獲窮人喜愛。
為了讓貧困人口也能維持基本生活,美國政府針對收入偏低的家庭提供食物券,現在全美約有四千六百萬人領取食物券,可以憑食物券在各大超市消費,最高額可達到每個月四百美元(約台幣一萬兩千元),對貧困家庭不無小補。
不過,台灣的基本工資是一萬八千多元,一萬兩千元台幣在美國夠花嗎?貧困人口是不是仍要以速食、油炸食物等垃圾食物為主食?
其實,一個麥當勞大麥克餐約台幣兩百一十元,在許多開發中國家仍不算便宜,甚至是昂貴的。
在印度的大城市,麥當勞和肯德基等西式速食日漸普及,隨之而來的肥胖問題及可能引發的慢性疾病,令當局擔憂。
印度中產階級的肥胖人口不斷增長,去年調查顯示,新德里私立學校中有三分之一的兒童肥胖,而公立學校的比例僅為十分之一。這也是印度貧富懸殊的現象之一。
跨國速食連鎖餐廳的市場行銷出色,加上本地化策略,樹立了新鮮、年輕、高尚形象,顧客大多在三十歲以下,是印度中產階級的主力。受此龐大市場吸引,麥當勞和肯德基都計畫二○一五年將分店增加到一千家。
但高脂肪、高糖分食品也引發關切,有人擔心將給印度的公共健康埋下無法承受的定時炸彈。研究員古拉迪說:「肥胖症開始在印度出現,這將造成嚴重的健康隱患。孩子們被廣告吸引,認為這些速食是社會地位高的象徵,都想要嘗試。」
象徵社會地位高?富人腰纏萬貫的「肥」,完全迥異於吃速食造成的「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