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自己弱勢 內心苦楚

李祖翔 |2011.10.22
1507觀看次
字級


單親出身的社工師廖慧文,對單親家庭這個名詞特別有感觸,所以由服務業轉換跑道到社工領域後,她就想來中華單親家庭互助協會服務。  

提及幼時對父母離婚的感受,她說:「父母在我國中的時候離異,國中已經不算是小孩子了,想法比較成熟,當時我想,與其天天吵架,不如選擇離婚,所以能接受他們的決定。」但爸爸後來與別人另組家庭,她一直不能原諒,認為很不負責任,直到進入協會工作,才體會到失去伴侶的人內心有多苦。廖慧文因為看過許多單親家庭的遭遇,發現不論單媽或單爸都是無奈的,真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很難用誰對誰錯去分辨;因此,離婚是既成事實,子女就不要再去埋怨什麼,應該坦然接受!她也明白,處在父母離異的不幸中,自己必須堅強、獨立。 

雖然離婚成因各異,但向協會求助的人,還是偏向「因經濟不佳、忙於賺錢養家,忽略維繫夫妻情感所以離異,尤其是成為單親爸爸後,無法適應從工作者變成家庭照顧者,感到對子女虧欠,又過度溺愛以致產生行為偏差,他們不敢說出心中鬱悶,求助無門」的因素,因此協會才會提供談心會與成長團體的服務,讓單親爸爸勇敢說出內心的苦楚。

此外協會要推廣的,還包括對「家暴受害者」的觀念,廖慧文指出,協會接洽的求助者,有百分之三的比例,是受到家暴的父親!  

「一些父母為無法出外工作的重度肢體障礙兒子,娶外籍配偶,等外配拿到身分證後,就設計用言語或某些行為,逼迫先生毆打她們,再去醫院驗傷,拿到離婚許可,這樣的婚姻,注定是惡性循環。一開始子女監護權歸父親所有,然而日子久了,母親想念孩子了,就想方設法回來討,父親既害怕自己是弱勢、生活不穩定,又擔心孩子被帶走,自己恐一無所有,所以向協會求助,希望多了解法律,穩住自己的權益。」  

廖慧文說,協會並沒有直接與個案進行輔導,但除了團體交流外,會協助轉介心理師或幫忙申請補助,每年另計畫出遊方案,慰勞辛苦的單爸單媽,有時也需要督促政府立法,讓弱勢遇到困難時,不再只能走上絕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