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編舞家周書毅 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身體

文/李時雍 圖/周書毅提供 |2011.10.13
2274觀看次
字級

駐版藝術家

周書毅,1983年生,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2003年開始獨立編舞的創作生涯,從舞蹈肢體出發,嘗試多元結合的表演形態。2005年加入驫舞劇場創團首演的編舞行列。《PAR表演藝術》雜誌曾形容:「早慧而閃亮的舞者,動作表情優美純粹。」

2009年赴紐約研習並參加美國舞蹈節駐村創作,及其後巴黎藝術村駐村計畫。年底,作品《1875 Ravel and Bolero》獲選英國Global Dance Contest首獎,並於2010年1月在英國「Sadler's Wells Theater」演出,十月獲邀至紐約市立中心舉辦的秋季舞蹈節演出,同年《從身體出發》榮獲丹麥「Cross connection ballet」編舞大賽銅牌。

2011年4月,完成首部長篇獨舞《我/不要/臉》。同年成立周先生團隊,期望透過不同的展演形式,發現舞蹈與環境的關係。3月,與視覺藝術家陳長志合作推出《在身體之外》舞蹈攝影展。7月製作《下一個編舞計畫》,提供青年編舞者發聲的平台。8月,展開「舞蹈旅行」計畫,帶著《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走過三座城市。9月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合作,邀請資深服裝設計林璟如共同發想,推出年度全新創作《重演》。





「『看得見』對我來說就是某種感官、視覺,所有聽覺、觸覺;『城市』就代表一個環境,一個居住地,從這個居住地,你的感官會改變;『人充滿空氣』就是移動,人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一個移動的感受。」

編舞家周書毅,曾在二○○七年駐村台北國際藝術村三個月間,創作了《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一作。舞蹈所及,含括整個藝術村主體建築內外,在史提夫‧萊許的低限旋律裡,群舞者從花園跳到迴廊,上了電梯,從室內跳到樓頂天台,像旋轉門般的繞圈、沿貼滿報紙的壁面機械式運動、交錯。而觀眾也跟著在空間裡上下移動,充滿空氣。

他後來說,那是第一次較有意識地結合「生活空間」和「舞蹈身體」的作品。

城市與人,現代生活空間和身體感覺,似乎成為周書毅近年創作和呈現著力的關鍵。尤其今年成立個人團隊「周先生」後,八月,展開「舞蹈旅行」計畫,帶著舞作《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跳遍台北台中高雄;九月,則與北美館合作,在館內空間,推出新作《重演》。

透過看見空間,對周書毅而言,或許也意謂著重新看見身體。然而,身體又何以看不見?

二○○八年,創作獨舞《從身體出發》,便是試圖詢問自己那一個陌生化了的舞蹈身體:「一直都喜歡舞蹈,一直都好像覺得跟它沒有很陌生;可是突然有一天,覺得陌生了。」於是選擇以一年時間離開、旅行,到了紐約,到了巴黎,「我出去在找什麼,找我的身體從何而來?因為創作,讓我疑惑的更大;因為創作在於『溝通』,很多人會開始問你問題,於是自己也開始習慣了問自己問題。《從身體出發》對我來說是一個練習,我卡住了,突然忘記了我為什麼會跳舞。」

刻意地,帶著疑問的目光,重新觀看自己身上所被賦予的舞蹈知識;同時帶著疑惑,前往那些知識的原點。回到,第一次。

第一次看到碧娜‧鮑許舞作時的喜歡,第一次看雲門舞集,抑或第一次看比利時舞團:「回想到種種刺激你熱愛跳舞的第一次,我覺得好像有一點醒來了,我覺得我應該去看看威廉‧佛塞的城市,去看看巴黎的現代舞是不是真的很自由?舞蹈劇場真的在德國嗎?」

「《從身體出發》在找身體是被如何影響的,這個扭動,是不是因為佛塞這麼拆解身體之後,才讓我們的後背更加打開。」

「我看見了更多更多的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但是他們都沒有區別。沒有人管我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而我為什麼在上芭蕾課?或是在上當代舞的課?有時候,我也分辨不出那些派別從哪裡來的。」

然而更令人好奇的卻是,透過「找身體」的旅行,回來之後呢,又如何面對個人身體史中承襲下來的知識?如果那些知識已然陌生,身體究竟如何再被找回?如何找到和那些早已內化於身上的動作、語彙,一個新的看待關係。

周書毅說:「當我認識傳統時,它已經離我這麼遠了,你可以說它的影響一直在,但離開讓我知道的是:現在回來再做創作的時候,如何更自在地看待,尤其是,我在這其中又是什麼?」

有別於《波麗露》或《看得見的城市》中對於「人」的境遇的演出,周書毅在獨舞作品中如《從身體出發》,去年與音樂創作者謝杰廷以德國詩人保羅.策蘭為主題所作《詩剝裂》,或是今年初個人第一齣長篇《我/不要/臉》,都更加能感受到他對於舞蹈動作的實驗:關節和肌肉細微的運動,重心的轉換,或是與空間緩慢地對應關係。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