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報導】針對女性的晚婚與不婚,工作上的成就感若是引力,則婚姻中的角色定位便是推力。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簡至潔指出,台灣社會對於婚姻中角色的僵化也是女性遲遲不敢踏入禮堂的主因。依現今女性的學歷與能力,婚姻中角色扮演的不平等不但束縛女性事業發展,甚至可能在生兒育女後必須放棄工作。簡至潔認為,除了倡導已久的家事平權外,操持家務的一方可透過相互約定領取自由處分金,將勞動有價化,ㄧ方面較能平衡多數女性在家務上的付出;一方面也提醒另一方家務勞動也是一種工作。
此外,推動多元家庭的概念亦能減少女性對於婚姻及生育的疑慮。簡至潔表示,基金會並不主張女性必須進入婚姻,而是應有更多不進入婚姻的選擇。如法國施行已久的伴侶制度,由決定共同生活的兩人相互約定簽訂契約,可單方解消,財產繼承也可選擇,合法且更有彈性。
簡至潔說,由於傳統婚姻角色過於強烈,現今許多女性選擇同居或未婚生子,但事實上,目前台灣有許多縣市如澎湖、中壢、桃園、彰化等,生育補助只以合法夫妻為對象的政策需隨時代改變。即生育補助的基本精神、對孩子的照顧,不應因家庭結構的不同而有差別待遇。
簡至潔建議,政府應思考以完善的公共照顧提高生育率,如提供安全、普及的托育制度、課後照顧等。她舉例,目前零到兩歲的小朋友若請合法保母照顧有補助,或可選擇請育嬰假自己照顧;五歲進幼稚園可免學費,但政府對二到四歲的孩子卻沒有任何照顧。此外,老人照護的福利政策不完備,也造成有些必須照顧家中老人的女性頗大壓力,若這些現象未有改善,女性晚婚、不婚及遲育現象難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