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報導】「沒辦法想像未來,自然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長期關注國內不婚、不育議題的台大外文系教授劉毓秀一語道破年輕族群的心聲,收入不穩定、薪資不理想,已是台灣年輕男女不敢結婚的最大理由。她形容,宛如流浪都市裡的遊牧民族,看不見自己的明天在哪裡。
台科大電機系畢業的單身上班族趙欣禾,去年底經人力銀行派遣到台灣微軟工作半年,不料,隔月竟被以「裙子太短、服裝不專業」為由,單方面遭解約,近日引發媒體關注。劉毓秀認為這是最典型的例子,企業為節省成本,壓低勞工薪資,台灣派遣歪風日熾,連帶燒出低結婚率,上司不是上司、同事不是同事,人變成隨時可能被公司掃地出門的小螺絲釘,工作沒有保障,生活缺乏安全感,自然對未來興趣缺缺,無心更無力結婚生子。
不只年輕人受害,劉毓秀深入社區訪查更發現,有愈來愈多老一輩不再苦苦逼迫兒女成家,原因無他,看到兒女連自己都可能養不活,一旦結婚,父母親得代購房子、車子,甚至出錢養孫子的「啃老」現象,怕了,寧可放棄不當阿公阿嬤。
兒福聯盟研發處組長李宏文也指出,近十年,社會新鮮人起薪原地踏步,甚至還倒退,但物價、房價節節高漲,不少人一出校門先欠下一筆學貸,還債能力追不上欠債速度,沒有房子,不敢成家,沒有存款,又那敢生子?
少子化已成不可逆趨勢,經濟是一大原因,兒福聯盟曾調查國內二千多名、家有三歲以下幼兒的三十歲年輕媽媽,問到如何才願意多生一個小孩?兒童津貼、減免學雜費、家庭減稅和有薪育嬰假,前四名答案通通跟錢有關。
李宏文認為,養小孩帶給有意為人父母者的經濟壓力之大,況且如此,要鼓勵民眾敢婚敢生,端看政府能提供多少經濟誘因,絕對不只是靠目前杯水車薪又限定胎數的育兒津貼就可奏效。
生下來沒人照顧也是大問題,李宏文說,托育制度不全,目前有八成五孩子,由父母或祖父母照顧,想要全程陪伴孩子成長,雙薪家庭犧牲的不只收入,還領不到門檻過高的政府津貼,相對剝奪感大。與其拮据過生活,不如不婚也不生,崇尚個人主義,繼續享受單身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