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教育局北投區督學李訓智:
社會變化快速,教科書和課綱跟不上腳步,因此讀報教育相形重要。然而讀報需要引導,設計成適用教學的過程更需要研討,多方緊密配合才能讓學生吸收,福報這一點就做的很好。福報與各報不同的地方在於關懷面的新聞報導篇幅大,正面的目的明確。而國中階段的閱讀本來限制就多,沒那麼多彈性,目前明德國中努力推動福報讀報教育,我發現國中都能作到這種改變,國小推行的話,應該有更大的收穫。
營造閱讀環境是老師的責任;
知識可改變學業低成就的孩子
景文高中國文老師顏造芳:
接觸福報,讓內向、人際關係低落的孩子更有自信!原來孩子的吸收能力強,在成長中,博學多聞可以讓他們勇於發表意見。我的作法是「天天更新佈告欄」,也「規定班上只能有一種報紙:《人間福報》」,午休時間,再「詢問學生讀報後學到什麼?」日子一長,其他班的導師發現,怎麼我們學生比較活潑?話題多元?談吐、氣質都不同?就會想一起推動。對不愛閱讀教科書的學生而言,報紙是很好的刺激管道,幫助創作。
透過剪報、寫心得,編成
「班寶」能增加班級歸屬感
忠孝國中自然科老師歐陽寧:
「學習不一定要填學習單,閱讀後有感動就等於有學習。」許多老師用福報作剪報,學生把心得寫在聯絡簿上,老師再做回饋,關鍵在「互動」。分身乏術的老師可以考慮用「另類財富專欄」做活動,讓學生寫心得,輪流傳給大家看,當作腦力激盪及作文練習,最後編成一本冊子,成為班上的另類財富。
練習下標的最佳工具
士林高商作文老師姜林淑芬:
上課時可以嘗試讓學生從報紙中找到心動與感動的元素,他們從報導中找出文章裡的人事景物,思考記者要表達什麼意思?我發現,福報「標題下的好」,適合廣告設計班的學生做下標練習,或針對圖片解讀內容。
透過漫畫詮釋文字的理解,
有助學習
士林高商導師郭金福:
文字的想像空間非常大,所以讓學生用漫畫表現他們的想像,有助學習。現在班上的孩子已經可從報導中找出各種元素,運用在生活裡。
幫助作文、刺激技藝學習
忠孝國小老師楊連智:
學生因為常聽老師分享福報新聞,不僅刺激技藝的學習,作文用詞也突飛猛進,小朋友認為閱讀福報可以學到數學、語文、自然、社會,也可以知道人間奇事,很有趣。
最好的「生活案例大辭典」和
「媒體素養」教學藍本
福林國小老師郭佳玲:
課本和網路給的資訊往往太直接,多是條列式和定義的文字,缺少案例,人間福報卻是我的案例辭典!例如日本地震,小朋友還嘲笑為什麼記者要那樣寫新聞,怎麼不寫好看一點。讓他們自己嘗試寫,當小記者,就發現是不易的。老師再安排他們專訪校長、名人演講,結果小朋友開始感受周遭人的立場,思維更大幅進步,例如四年級生下標「你被塑化了嗎?」
報導論述可當作議論、
辯論的素材
雨農國小老師鄭士凱:
現在我教小五生寫「議論文」,要提出證明,證明自己提的論述是對的,意外發現福報有很多適合拿來佐證的內容;過去議論的範本,都是要孩子寫名人,但福報有很多成功的小人物,其實更能拉近孩子的距離。
福報重視的環保新聞,
可以增加師生話題
三興國小自然科老師林映彤:
一開始以為小孩子排斥宗教(很多人第一印象認為福報是宗教報紙),結果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內容,當小小編輯人,居然主動剪了星雲大師和提到阿彌陀佛的報導,他們認為很有哲理,顛覆老師對孩子的認知;福報很重視環保新聞,例如小朋友驚訝的說:「老師,只有福報把紫斑蝶放頭版!」增加很多師生之間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