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年前我與先生張明正共同創業,那些年來我們攜手創業,常有人說我們是連體嬰或神雕俠侶,總是一心一德,同進同出。七年前我們交棒退休,人生進入下一階段,也開始思索另一種貢獻的可能性。我選擇回到最初的所愛,投入文化教育的推廣,明正選擇的是投入「社會企業」,也就是以社會公益,幫助弱勢為主旨,但以企業經營的模式,企圖永續發展,自立自強。
他的血液中必定流著變動的因子,總是選擇最具挑戰性的版圖去開創。當年與電腦病毒奮戰是如此,如今所謂退休,選擇的卻是一條更艱難的,充滿未知與不確定性的道路。生命於他是永遠的探索。
四年前他成立「若水社會企業」,取老子「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涵意,開啟更上一層樓的創業,與少數幾位有志一同的年輕人篳路藍縷,企圖闖出一條新的康莊大道。從造林到新能源,再到為殘友創造工作機會的雲端事業,不斷嘗試,屢仆屢起,遭遇的困難百倍於當年創辦趨勢科技,辛酸不足為外人道,但是始終不改初衷。
世界各地投入社會企業的人也許不少,但是能夠堅持原則,達到理想的卻很少。明正走訪各處尋求成功案例,常常失望而返,或則規模太小不足為榜樣,或則金玉其外,實則拿的是政府津貼,甚至曾經紅極一時的尤努斯(Muhammad Yunus)微量貸款也傳出弊端,大家仍在披荊斬棘,匍匐前進當中。
最近我們一起去泰國金三角邊境參訪「德以通」(Doi Tung)企業,彷彿看見了一線曙光。
由泰國皇太后發起的這個改造毒窟方案,為期二十年,前三年幫助區域內的居民戒毒,剷除遍地開花的罌粟,進行溝通和了解的工作,同時開始引進種植咖啡與榛果的技術,輔導居民轉型。利用皇太后九十大壽的機會,要求五十省政府認養土地,募得大量樹苗,得以開始荒山種植,同時逐漸走上企業經營的道路,一方面積極經營觀光事業,一方面輔導園區內五家工廠,分別造紙、製陶、織布、烘焙咖啡、生產豆果等等,又為了產銷利潤,直接開設二十八家咖啡店與星巴克競爭。總共直接提供了一千八百個工作,加上種植咖啡與榛果的農戶,共養活了八千戶人家。自創辦第三年以來就完全自給自足,不再需要政府津貼或企業捐款。如今已經進入第十一年,準備七年之後完全交由居民自營,功成身退。
我們欣慰能看見社會企業的曙光,卻也不免思考社會企業的真義。畢竟「德以通」有泰國皇家的支持,又是以基金會的形式成立,仍可接受捐贈,雖然成功將毒窟轉化為賺錢的咖啡事業,功德無量,但是最大利潤來自於以皇太后捐獻的花園與旅館為根基的觀光收入,如果真正回到企業的本質,是否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呢?
篳路藍縷,創業維艱,「若水」路漫漫,依舊在探索,也絕對會堅持。相信總有一天開創出理想新天地。(本專欄隔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