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路:月光‧沙韻》作者林克孝在南澳山區墜谷,九月六日追思會寫著:「像爬山前的短暫分別,我出門去登一座沒爬過的山了」,是他的作品,配上登山相片、素描,瀟灑英挺,更讓大家不捨。他喜愛的歌「莎詠之鐘」〈月光小夜曲〉,台北永樂扶輪社提供四部合唱曲,由台新合唱團在台北愛樂弦樂團伴奏下演唱,為這位生前廣結善緣、成就今天莊嚴的好夥伴送最後一程,深情感人。
九年前,林克孝登山時被七十年前泰雅族少女沙韻故事感動,發願走完沙韻回家該走的路。他一步一印在南澳山區探尋泰雅族遺址,六年後寫下《找路》一書。數年前,我隨永樂扶輪社訪南澳,聽沙韻侄子、當地小學退休的校長用投影片述說往事,印象深刻。今年中日歌謠合唱音樂會,將「莎詠之鐘」列為壓軸曲目,聽到林克孝殉山,立即公開樂譜,讓好歌傳唱於世。
海內外索譜踴躍,台新合唱團率先演唱,該團好友李並光兄在我臉書留言:「用這首歌來感念這位至情至性的金融家、經濟學家,以及對台灣這塊土地充滿人文關懷的人。希望藉著四部溫潤的合聲,讓他的靈魂繼續守著南澳、泰雅,護佑台灣這塊土地」!我到場追思聆聽,寫下「山‧鐘‧傳奇」,送別可敬的山友:
「月光下追尋幽遠的山中傳奇\從竹林蔓草中砍出尋夢之路\經濟學博士流連南澳大山\用六年寫出一本無關經濟的書\登山者為攻頂而來\唯他一心尋找古道\泰雅遺址不問在地\這人獨自找路;
是甚麼力量召喚他的腳步\那鐘聲指引著沙韻之路\這雙台大登山社的健腳\這顆銀行家浪漫的野心\一次又一次驅動著/他深山尋尋覓覓\部落古老幽遠的傳說\在神秘面紗下嘆息;
七十年前十七歲少女\沙韻獻祭暴雨獨木橋/奔洪帶她遠離塵土\小夜曲傳唱至今\順著月光灑落的山頭\來到沙韻故鄉流興社\站在追尋多年的夢土上\他讓甜蜜狠狠撞擊心房;
滿足最初的感動\他已無所求仍繼續找路開路\朝更深山更難尋的未知走去\傳說中的哈卡巴里斯社、塔哈灣\一一定位在他的地圖\從荒煙漫草中重見天日\他在雨中入山\回去莎韻之路。」
我初聞「莎詠之鐘」,是三十年前聽記者廖俊傑微醺時清唱。我們在遼寧街宵夜,他說了沙韻的故事,並哼起日語的旋律,是他到宜蘭南澳採訪時,一位原住民婦人教的。後來我聽蔡琴唱「月光小夜曲」,詞曲歌藝俱美。閱讀林克孝寫的《找路》,知道這鐘是日本統治者打造、台灣光復後被政府刻意忽視,但沙韻落水失蹤是真人真事,林克孝找路更是對土地和原住民的大愛,這些是無分國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