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人才培育與人才流失

 |2011.09.09
2622觀看次
字級

當此「知識經濟」時代,正興起全球搶人才風,但國內人才現狀卻面臨雙重危機。對外,沒有足夠的資源延攬海外高級人才,還要面臨被挖角的壓力;對內,大量培育的博士人才沒有出路,形成資源浪費。

國內的人才危機非始至今日,前幾年就已出現徵兆,主要競爭壓力則來自對岸中國大陸。在中國崛起後,對一流大學祭出大方獎勵、補助措施,此後即陸續有台大、政大的一流經濟學者被北大挖角,跨海而去。

全球人才流動是自然與必然的趨勢,政府難以阻擋,唯一的方式是改善國內環境,加強延攬人才的條件。但是,國內受限於法規限制,大學及公立研究單位經費有限,沒有能力和大陸、香港、新加坡、南韓等亞洲國家競爭。這些競爭對手,動輒開出國內大學教職二、三倍的價碼延攬人才,甚至有國內已經談好的對象,一夕間被大陸高價挖走的例子。面對競爭對手的「金彈攻勢」,國內學術、研究單位只能望而與嘆。

國內不只大學延攬人才困難,研究單位及業界情況也不佳。早年,國內的高科技開發重鎮工業技術研究院頻頻以重金向國外挖角;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即是一例,當年他回國就是擔任工研院院長,從此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奠定關鍵性發展的契機。

但在國內政經及社會條件變遷下,財團法人研究單位一再出現坐領高薪、兼職拿雙薪等弊端後,社會對「肥貓現象」大起反感,監督力道加大,連帶也使高薪攬才的行動受阻。這種反淘汰的發展固然非國家之福,但問題糾纏不清,一時間也看不出有效的解決方式。

國科會最近公布的一項數字,則令人對國內自行培育人才的現況感到憂心。國科會指出,目前國內大學一年產生三千七百名博士,但這個數字早就超過大學請教師、業界雇用研究人員的需要。供過於求之下,博士畢業後,繼續申請留在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由於就業不易,形成大學畢業生考研究所「延畢」,讀碩士、博士,並非真是追求學術發展,增加許多並不需要的高學歷者,其實這都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博士生是高級人才的起點,在國內卻少有用武之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策失當所致。國科會的數字指出,去年三千名博士畢業生中,生技產業就占了七、八百人,比例驚人。然而,國內高喊發展生技產業多年,卻一直沒有起色,連科學園區的生技業者都坦承,目前沒有用人需求,每年幾百名生技博士無法進入產業界,只好無奈的留在大學「孵蛋」!

國產博士過剩,也拜另一個錯誤政策所致,即教育部對大學新增博士班控管太鬆,目前不只有大學的博士班入學率超過百分之百,連講究培養實做能力的科技大學也拚命新設博士班、做研究、生產論文,完全偏離技職體系學校設立宗旨。這些博士既不能和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競爭,又喪失了進入業者的能力,可說是父子騎驢,進退兩難!

馬英九總統曾經直言,國內人才危機已經到了國安層次的地步;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日前也率產學研究各界領袖發表「人才宣言」,疾呼人才培育與延攬的種種危機。從總統到學界都知道問題嚴重,政府必須加速提出有效對策的關鍵時刻到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