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近代郵政創辦以前,存在各種通信傳送的機構,包括官辦的「郵驛」、「鋪遞」,與民辦的「信局」等。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開埠,相鄰省分的民營信局紛紛將業務擴展到上海,甚至設立總號。上海地區的信局多達九十多家,為全國的通信中心。當時信局主營業務為傳遞信件、包裹、匯款、票據業務等等,與今日的郵局業務十分近似。有些信局還有普通郵費和郵件保險費之分,類似於今日的平信和掛號信。
一八七八年,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提議設立官方的近代郵政局。時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鴻章決定於上海、北京、天津、煙台和牛莊(今營口)五處試辦郵政業務。翌年,上海的郵政辦事名為「江海關撥駟達書信館」,兩年後更名為「江海關撥駟達局」。
一八九六年,光緒帝下旨正式開辦國家郵政,達局正式更名為「上海大清郵政局」。一九一三年再度更名為「上海郵務管理局」。
一九一一年底,上海郵政局向英國訂購了一百輛藍苓腳踏車,每輛腳踏車六十銀元,自此上海郵政開始進入車輛投送郵件的時代。
一九一二年後,郵政業務進入中華郵政時期。同時為了逐步削弱外國人對於中國郵政業務的干涉,政府決定興建一座新的大樓。郵政總局新廈決定在新改建完工的四川路橋北堍。
新廈自投入使用後,大樓自身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成為與外灘建築群遙相呼應的一座建築。一九八九年它被上海市政府列為「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一九九六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上海郵政總局大樓內共有一個營業廳,即四川路橋郵政支局和一個博物館,即上海郵政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