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來台 落腳雷音寺

符芝瑛 |2013.12.09
5430觀看次
字級
 ▲ 在老雷音寺時期,大師就著破舊的縫紉機寫作,一九五四年《玉琳國師》出版,隔年《釋迦牟尼佛傳》問世。圖/法堂書記室、蘭陽宗史館提供
 圖/妙顯
雷音寺三度擴建 雷音寺第一次舉行皈依典禮,共一百零八位參加,每周六念佛會大殿都擠滿念佛人潮。圖/法堂書記室、蘭陽宗史館提供
雷音寺三度擴建 宜蘭念佛會講堂在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九日落成。圖/法堂書記室、蘭陽宗史館提供
雷音寺三度擴建 第二代雷音寺與念佛會講堂外觀。圖/法堂書記室、蘭陽宗史館提供

 「在我弘法的歷程中,宜蘭是一個很重要的據點,可以說沒有宜蘭的雷音寺,就沒有佛光山;沒有佛光山,就沒有遍布海內外近兩百個道場,更沒有百萬以上信徒、幹部,而且佛光山最早的弟子幾乎都是宜蘭人。」 ——星雲大師

半個世紀前,在佛教土壤極其貧瘠的台灣,想要弘法度眾,宣揚佛陀的教化,除了機緣、勇氣,更要有智慧和毅力。

機緣出現在一九五二年,來自宜蘭的李決和、張輝水、林松年、林長青、馬騰等居士參加中國佛教會活動,面邀剛渡海來台的大師到宜蘭弘法。

這幾位居士其實已北上多次,希望能請一位法師去家鄉駐錫講經。但地處邊陲的宜蘭還是一個沒有開發的鄉鎮,對外交通只有兩種方法:經由九彎十八拐、險象環生的公路,或是搭火車。從台北到宜蘭要搭乘四、五個小時煤炭火車,經瑞芳、侯硐、雙溪、頭城,通過二十多個山洞,乘客總被薰得像「包青天」一樣,臉上、身上、鼻孔裡都是黑汙汙的煤灰。加上宜蘭經濟條件較差,生活艱苦,請過幾位法師都功敗垂成,沒有一個願意堅持下來。

宣講普門品二十日

傾聽了他們的心聲,善良又熱誠的大師乃在次年春天第一次來到宜蘭,持續二十天宣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經地點為雷音寺。接著又往返幾次,信徒反應良好,大師決定留下來。自那之後,再也沒有說過一個「走」字。

講到勇氣,在當年的宜蘭落腳,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他的勇氣來自於對弘法的熱切,以及隨遇而安的性格。

大師與宜蘭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這樣的:當天早晨從台北出發,到雷音寺已是午後,一踏入簡陋寺門,只見大殿被三家軍眷鵲巢鳩占,空有佛堂卻沒有拜墊,這三家人的衣物鞋襪狼籍四散,殿外還有一隻炭爐餘煙繚繞。角落裡一位老尼師(住持妙專法師),正為人誦經消災。

他沉住氣,靜靜等候,好一會兒尼師誦經完畢出來問:「你是來講經的法師嗎?」「是!」他回答,語音未歇,尼師又飄然離開,過了半小時才有人端出半杯冷茶給他。

不為床座 為法而來

當時吃飯用的湯匙是用鋁皮做的,幾乎沒有重量,常常一陣風吹來,就要起身跑去追湯匙。甚至連「方便」都很不方便,必須走二十分鐘到火車站去。幾天後才發現原來寺裡有廁所,只是因為丹墀成了三家軍眷的廚房,爐子擋住廁所,要等人將煮飯的炭爐移開,才能開門進去如廁。

雷音寺占地五十坪,在當時已算宜蘭最大的寺廟,然而前半年他都在佛桌下過夜,半年後寺眾整理出大殿旁邊角落、沒有窗子的一間斗室給他居住,屋子低,和尚身材高,一進去連頭都抬不起來。裡面除了一張破舊的竹床以外,只有一架老式縫紉機。每次睡覺的時候,他總是小心翼翼,一躺下來就不敢翻身,唯恐竹床咿呀作響,驚煩別人。多年後他回憶道:「當我從布教的監獄撿來一把監獄丟棄的椅子,欣喜不已,從此每天晚上,等到大家就寢以後,我就把佛前的電燈拉到房門口,趴在縫紉機上看書、寫作,由揮之不盡的蚊子嗡嗡相伴到天明。」

星雲大師略傳

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一九四九年來台,一九五三年駐錫宜蘭,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至今在全球建立逾二百個道場;另有報紙、電視、美術館、佛教全人教育體系、養老院等文教及慈善公益事業。

 一九九一年成立國際佛光會,於五大洲建立一百七十餘個協會,二○○三年通過聯合國審查,正式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大師為佛教人間化、制度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寫下佛教史新頁。

布教應機 攝受大眾和學子

 物質上的困乏不足掛齒,真正令星雲大師苦惱的是整體佛教發展環境的囿限。

 那時節,台灣佛教氣候不成熟,他的弘法工作也備嘗艱辛。由於台灣曾受日本統治五十年,不僅在生活行為上受制約,在教育機會上也遭剝削,對宗教缺乏正確觀念。加上宜蘭本是一個保守小鎮,接觸外來人、事、物時都比較敏感。某些人甚至粗魯挑釁或暗中搗蛋,考驗他的智慧和毅力。

 在雷音寺講經時,常常有人群聚殿外大聲談笑、百般干擾,大師急中生智,把燈一關,只留下佛前點點馨香。外面喧譁的人被突如其來的黑暗驚懾住,不由得噤聲,這時只見和尚端坐的身形莊嚴肅穆,清晰穩健的說法聲,一句句傳入耳中。他就是用這一招「靜」字訣,收服了不友善的人,有些甚至一改傲慢態度,接受佛法教化。

 有一次在宜蘭夜市(七條道路集中點)布教,聽眾海會雲集,盛況空前,不料活動進行中,有人從不同方向朝台上丟石頭。當他組織佛教青年歌詠隊,也引起教內譁然,一些保守人士甚至恐嚇要殺掉大師,一時風聲鶴唳。

 當年的大師英氣煥發、熱誠聰明,逐一化解了這些危機之後,名聲不脛而走,眾人對他的少年老成、威儀博學十分佩服,宜蘭人不知其名的,都稱他為「北門口的師父」。

 跟隨大師近五十年的蕭碧霞師姑記得,有一次師父到她服務的電信局打電話(那時很少有自動電話),包括領班在內的二十幾個接線生跑出來看,一時間電話完全無人轉接,宜蘭內外通訊就突然被「當」掉了。後來宜蘭電信局自局長以下,八成員工均是皈依弟子。

開創新局? 考驗智慧與毅力

 來到宜蘭,大師並不以衣食無憂為滿足,他審度時勢,觀察環境,擬定了幾個階段的佛教發展策略,第一步是成立念佛會。在四○年代初,民間文盲的比例相當高,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是接引他們最方便的法門,於是開始組織在家善男信女共同念佛。

 自從有了念佛會,信徒日漸增加,也開始有了經常性的講經活動。公布消息時,是由兩位信徒扛著一塊木板,上面寫著「請聽佛經」四個大字,另一位信徒打著手鼓邊走邊高聲宣傳,引人注意。念佛會堪稱宜蘭佛教的「聖地」,當地人沒有不知道的,北門那一站的公車站牌上,站名寫著「念佛會」。

 第二步是發掘佛教青年的力量。大師掌握年輕人愛唱歌、愛交朋友的需求,成立了全台灣第一支佛教歌詠隊。為讓青年朋友有實質的收穫,又設立了國文班,深受年輕知識份子喜愛。

 為了使佛教突圍脫困,他以別出心裁、打破保守的布教方式接引青年學子。由於充滿創意及活潑生動,一群群青年被這些現代化的度眾方式吸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