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吳敦義最近忙於選戰之餘,內院失火,閣員頻頻在行政院會中放炮互嗆。一是為了降息是否能有效救經濟,一是為了十二年國教;尤其後者,更讓他二度說重話。對於十二年國教,不僅閣員不了解,民眾也多半如墜五里霧中。
十二年國教是重大教育政策,自從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以來,至今已四十三年,才繼續推動十二年國教,並決定在民國一百零三年上路,其間的規畫困難與爭議可想而知。三年前,馬英九總統有魄力將其列入大選政見,教育部並且全力規畫,宣布時程,是負責的表現。
自從宣布實施時程以來,爭議不斷,不僅直接受政策影響的學生、家長、教師感到困惑,日前在行政院會中,內政部長江宜樺、政務委員羅瑩雪與朱敬一也提出質疑,並提議延後實施。因而引發了教育部長吳清基的強力駁斥,形成閣員互槓局面,替緊繃的選戰火上加油。
十二年國教的爭議不少,先是最重要的「免試入學」並非全部免試入學,只有七成五的招生名額是免試入學,另外二成五名額保留給想進入明星高中的學生。而七成五免試入學名額是否需要採計國中在校成績,先說由各地方政府自行決定,後來又因如此會形成一國多制,教育部考慮以立法方式,規範不得採計國中在校成績。
在有閣員對特色高中招生方式不明提出質疑後,教育部隔天馬上公布相關細節。凡此種種,都讓人感到,教育部似乎沒有全盤考慮好,就驟然公布實施時程;當外界提出質疑時,就如同擠牙膏般,一點一點公布。這種做法,當然會導致社會民眾對重大政策的信心,也令人懷疑政策單位的規畫能力。
閣員互槓本是內閣決策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其實這正反映了教育部對十二年國教的整體溝通與說明的不足。教育部認為,部份閣員是自己認知不足而發言;但對幾十萬家庭和教育從業人員而言,又有多少人真正清楚十二年國教如何執行?
台北市教師會日前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高達八成的台北市教師不認為十二年國教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因為明星高中只有二成五名額供考試入學,窄門會更窄。這可能是台北市的特殊現象,但也顯示出社會對資優學生能否得到適當學習環境的憂慮。
部份學生家長和老師反對十二年國教的理由是,在取消基測這個升高中職門檻後,會有長達十二年的教育過程是完全沒有升學考試壓力的,這種情形對學生百分之百好嗎?面對升大學關卡,偏鄉地區原本就是師資與經費的弱勢,教育部實施免試入學的十二年國教之前,必須大力提升偏鄉地區高中職的水準,才不會因為學區畫分後,讓偏鄉學子失去了一個藉升學考試進入較好高中職的機會。否則屆時一定會產生剝奪弱勢家庭子女藉教育脫貧與才智發展的機會,如此而造成的社會不公將更引爭議,且有違正義原則。
社會支持十二年國教實施,但教育部應在設計完善、溝通充分之後再提出,而不只是為兌現馬英九總統的競選政見傖促出爐。畢竟,教育專業不該是為政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