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寶年間,有位著名琴師人稱「董大」。董大原名董庭蘭,排行老大,董大之名因此而來。董庭蘭的演奏技藝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據說聽他彈琴能讓人感受到另一層境界,因此,在當時擁有很高的聲望,不少文人因為欣賞他的才能而與他成了好友。
著名詩人高適就是董大的好友,董大離開長安時,高適特地做了首詩〈別董大〉送別他。其中有兩句激勵的話:「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當時本身也是窮困潦倒的高適,以慷慨瀟灑的口吻鼓舞董大:不要怕往前的路上沒有知心的朋友,以你的高超琴藝,天下人誰不認得你呀!
這麼熱切達觀的口氣,一定會讓原本離愁依依、心情落寞的董大,一路抬頭挺胸的往前行去的。
只是這幾句貼心的話,卻更道出了:擅彈七弦琴、知音滿天下的董庭蘭,卻也難免窮苦潦倒的無奈!
司馬遷在《史記》裡面說了個故事:戰國時代孟嘗君,他本是齊國的貴族又是齊國的宰相,由於禮賢下士,門下養了食客三千人。
有一次孟嘗君出使秦國,秦昭王先是準備重用他,後來又聽信別人的話,把他囚禁起來,準備殺掉他,就是靠其中一位食客自告奮勇,潛入秦宮偷出狐白裘,又靠另一名善於模仿雞叫的食客學了幾聲雞叫,孟嘗君才順利脫困。
偷狐白裘和學狗叫的兩位食客,雖然立了大功也傳為佳話,畢竟還是落個「雞鳴狗盜」之名,真是冤枉極了!
白居易的〈琵琶行〉說的是一位擅彈琵琶的女子,高超的琴藝與出色的容貌,讓她年輕時享得無數的賞金和掌聲。可惜春去秋來年歲漸老,「門前冷落車馬稀」,她慢慢的失去了舞台,不得不「老大嫁作商人婦」。要不是白居易偶然間聽到了她的琴音,恐怕她的才藝終究要隨著她的年華一樣,默默老去、無人聞問。
但是白居易說她的弦音「大珠小珠落玉盤」,讓她的樂音在世人耳邊叮咚了千年;董庭蘭當年雖然情況困窘,但是他的音樂才華到今天還是流傳不已,而那兩位「雞鳴狗盜之徒」,到現在也還讓人津津樂道呢!
唯有歲月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