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高油價時代,近年歐洲各大城市吹起一股環保風,想盡辦法阻礙開車族進入市區,包括開徵塞車費、延長紅綠燈時間、限定廢氣排量低的汽車進城等措施,迫使更多人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把路權還給行人。
《紐約時報》報導,瑞士蘇黎世「交通計畫局」密集設置許多紅綠燈並延長紅綠燈時間,封閉行人地下道,改走斑馬線,「把公共空間還給行人,刻意讓汽車駕駛人難過」。十年來,蘇黎世的有車階級不增反減,少了四成五。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慕尼黑、丹麥哥本哈根等大城,將許多街道列為汽車禁行區,路邊的停車位消失了,原本是汽車之都的慕尼黑更成為「行人天堂」。
台灣的汽油價格在亞洲各國中偏低,民眾經濟能力提升了就開始買汽車,因此汽車數量逐年快速成長,排放的廢氣逐年增加。各大都會區在尖峰時間塞車已是家常便飯。政府提供便宜的汽油,變相鼓勵民眾買車,反而製造出更多的問題,這樣的政策既鄉愿且落伍。
目前台北與高雄市有捷運系統,尖峰時段堵車的情況稍有改善,其他都會區仍未開發捷運,民眾上下班仍是苦差事。國內各地道路的紅綠燈設計是以方便汽車族為考量,而非以行人為主;有些特殊路段紅綠燈時間不到二十秒,經常有老人與兒童走到一半號誌變了,因而被困在路中,險象環生。
走出台北市,其他縣市連最基本的人行道都沒有,無路可走的行人被迫在馬路上與車爭道,非常危險;令家長們最困擾的是,如果讓小朋友走路上學,路上交通一團亂,從住家到學校,連一條安全的人行道都沒有;如果大家都開車送子女上學,學校門口上下學時間因缺乏停車空間而擁擠不堪,交通問題令家長們苦不堪言。
近年來地方政府財政拮据,如果都會區仿傚歐洲開徵「塞車費」,把市區的停車費用提高,或是反向縮減停車位,限制廢氣排放量在某一標準下的汽車才能進入;可以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促使汽車業者生產排碳量低的汽車。蘇黎世的「交通計畫局」以不方便開車族方便行人自豪,台灣的交通部門可以引為參考。
歐洲各大城市的發展,交通、能源政策環環相扣,台灣混亂的交通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主管部門的改革決心與魄力是最大關鍵。我們應好好檢討,台灣不產油,國內汽油價格為何反而低於其他亞洲國家;現行大都會區馬路永遠跟不上汽車成長的速度,市區裡廢氣衝天,民眾天天飽受無路可走的困境,這些問題亟應改善。歐洲各大城市千方百計要讓開車族付出高昂代價,把路權還給行人,我們的交通與都市規畫部門也應該換換腦袋,急起直追。如果有一天,台北市也成為「行人的天堂」,路上行人的笑容肯定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