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據環保署雨水PH值監測資料顯示,從民國九十三年至九十九年,台灣酸雨情況相較於八○年代已顯著趨緩,其中各項空汙管制措施的開展功不可沒,但對於占百分之五十的境外移入汙染卻莫可奈何,以至全年有三季受酸雨威脅。
目前全台設有十二個酸雨測站,近二十年來,北部各站平均都高於百分之五十,其中以中壢最嚴重,達百分之八十一以上;南部地區除高雄站為百分之六十,其他均低於百分之五十,顯見,北部地區雨水酸化情況高於南部地區。
氣象博士彭啟明表示,儘管常聽人說酸雨會造成禿頭及皮膚過敏,但目前對人體的影響並未獲得確切驗證。然而從相關實驗如酸雨使頭髮容易斷裂、英國推出抗酸雨洗髮精等,可間接看出對人體有或多或少有影響。
彭啟明指出,酸雨最常出現於春秋冬三季,秋冬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冬季到初春則受梅雨鋒面影響,境外移入的汙染物隨之而來,酸雨出現頻率幾乎百分百,PH值約四點五。
此外,降雨初期、綿綿細雨和山上的霧氣,酸度都比較濃,如陽明山鞍部酸雨出現頻率達百分之七十三,甚至測到二點七的PH值。因此雖然浪漫,還是不建議在細雨中或霧中漫步。
中壢酸雨頻率歷史排名始終位居前兩名,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所教授林能暉分析,主要是因為該地區工廠及車輛排放較多,加上境外移入也首當其衝,與大陸東南沿岸的石化業脫不了關係。而位於下風處的台灣,北部冬季的酸雨為亞洲第二酸,僅次於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