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頑皮打破了花瓶、學生被老師叫上講台、新婚媳婦初次拜見公婆、小公務員首會長官、職場面對口試人員、教員第一次上台講課、政府官員初赴議會答詢、新兵上戰場首聞槍砲聲,這些人當時的神情表態,大致都有個相似點:緊張、害怕、不安、心慌、意亂、焦慮、惶急、拘謹、靦腆、忐忑等心緒流露在眼神之中、展示在眉宇之間,那就是怯態。
怯,是膽小畏懼的意思,包含了怯懦、怯弱、怯情、怯場、怯言、怯怕等等,每個人都會有所怯,只是對象時空有異而已,大致說來,凡是新異的人、時、地、物,初次遭遇,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怯意,這是人之常情,不足為怪。
唯有一些人,天生膽小,稟性特別怯懦,在別人看來原是稀鬆平常的事,對他卻變成極端嚴峻的危機,居然神情肅穆、張惶失措、神經兮兮、不知如何是好。這種膽怯的人,通常都呈現意志薄弱、性格軟弱的現象,他害怕挫折、交際、發言、黑暗,於是形成一個行動拘束、遇事慌張、閃躲逃避的懦夫,一輩子都會被親朋戚友所看輕。
不過,在清代名醫陳士鐸的《石室秘錄》卷三中卻說:「凡人膽怯不敢見人者,少陽膽虛也,是為膽怯症。」,因此膽怯症,在陳士鐸眼中是有藥可治的。
我們日常從觀察小孩的言行舉止中,就可看出膽怯與否的現象來,有的兒童,開朗大方,不怕陌生,敢說敢笑,像那些拍廣告、演電影的童星,幾乎是砂裡淘金,得來不易;另外有有些小孩,看到陌生人就躲到父母背後,不敢露臉,看到別的小孩,也不敢上前搭訕玩耍,只會拉著父母的衣襟不放,如果視線內看不到親人就哭,別人去哄他,他會愈哭愈大聲,這類兒童,顯然是天生怯弱,個性內向,就恐怕不是服藥可治的,父母倘使不開導施教,將來在社會上肯定會吃大虧。
的確,怯態人人皆有,只是程度不同,而且怯弱是可以從修心養性、歷練培訓去改善的,譬如兒童怕黑夜,由大人陪伴做幾次野外露營、夜間活動,以後就不會再怕黑暗了;新兵怕打戰,讓他經歷幾場實彈軍演戰鬥,就不會聞槍聲就顫抖了;官員怕上議事堂備詢,多上幾次參與對答,就不再生怯態了。這其中最主要的是必須培養自信心,有了自信,就有決心;有了決心,就有勇氣;有了勇氣,哪來怯弱?雖千萬人吾往矣!把害怕畏懼統統丟到腦後去了。
所以說:怯態皆因信心不足而起,自己沒有把握,怕會失敗、怕受傷害,於是一遇到障礙,立即退卻;遇到困難,馬上逃避;遭受挫折,連忙停止;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種個性,就是膽小兼無能,自私又怕死的表徵。
北宋初年,南唐李後主在金陵向曹彬投降後,曹彬命李後主回宮收拾行李,以便活押返京,潘美害怕他會自殺,曹彬說:「吾適受降,見其臨渠,猶顧左右,扶而後過,必不然也。且彼有烈心,自當君臣同盡,必不生降,既降,又肯死乎?」李後主貪生怕死的怯態,被曹彬看得一清二楚,這種怯弱之人,怎有勇氣自殺?
不過,為人有時也得懷有警惕之心,戒慎恐懼,以提高防衛能力,如果毫無戒心,妄自尊大,結果必遭失敗。三國時夏侯淵就是輕敵自大,曹操曾寫信警告他:「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夏侯淵不信,終於命喪黃忠刀下,曹操這句話,的確是有很深的人生哲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