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園 用一百元讓社區煥然一新

李祖翔 |2011.07.09
1503觀看次
字級

關懷社區很容易,只要有義工就辦得到,然而,專業義工哪裡找?實踐大學建築系的老師就在課程中改造學生,讓他們以義工方式,既關懷社區,也以社區作實習對象,發揮建築設計專長。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講師蕭有志說,學生並沒有充裕經費支應改造社區所衍生的費用,他讓學生學習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展現專業,完成的作品已有二十多件,連學生都感到不可思議。

他們的服務對象是實踐大學台北校區周圍商家,如三家合一的狹窄店面、不美觀的麵攤、老舊修鞋店、生鏽鐵捲門、看似不衛生的菜攤、不起眼的小吃店,經過巧思,躍身成為色彩鮮豔的舒適店面、典雅木造的麵攤、清新環保的鞋店、比台北地下街更生動的鐵捲門、衛生而高級的菜攤及讓人眼睛一亮的小吃店。每一個作品,設計師二到三人,只用兩到三百元的費用。

經過和店家意見的磨合與動手設計後,不僅解決店家外觀視覺上的難處,還吸引很多人潮,間接提振經濟觀光,社區住民也感覺環境變得大不同。

從生活思考美學

這樣的課程設計,與暑假蕭有志在學校發起的「為台東學童改造書屋的計畫」有關,他強調「這不是夏令營,是付出精力、時間,沒有酬勞的義工。」結果有七名學生參與,之後就陸續推出改造學校周邊環境的課程,他認為面對非營利組織資源少的特性,能讓學生學到很多過去不曾接觸的思維。

「我讓學生嘗試與店家溝通,協助打掃環境。他們曾幫一個水果攤改變環境,援用了歐式的風格,牆面刷成青色,非常漂亮,結果老闆自己在二十四小時內恢復了原狀,因為老闆都是拿水果對照白色牆面,告訴客人水果漂亮的程度,為了這個理由,否定學生學到的『專業』。因此,我告訴他們,所設計的作品是給業主用的,不是用設計去滿足自己。」

蕭有志的「經典」概念課,分為「資源最大化」、「作者論」、「環保設計」和「從人的生活裡去思考美學」,合稱為「大量交織」。大量交織源自他在美國求學時的畢業作品,作品集結許多實驗與創作,最終朝向社會性的資源整合與空間營造的跨領域創作,回國後再進一步整理成在方案、非營利、創作、教學四個面向上都可以依循的實踐概念。「讓學生接觸公益團體,等於另類實習,甚至為大一新生帶來震撼教育。」

重視每個小動作

震撼教育其實是讓學生看到作品的最後下場,蕭有志說,在新一代設計展上,展覽前,大部分的設計系學生不會碰觸到展場搭建的流程,但他想要學生親眼看見好不容易完成的作品,展期結束後、特殊怪手絞碎的畫面,原來很多為求方便、美觀,而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不但無法回收再利用,美好的作品最後還都會變成汙染環境的垃圾。

「如此一來,設計給客戶看的環保商品,還會環保嗎?一想到又製造了這麼多垃圾,作品還會美麗嗎?」這個震撼教育的動機來自每學期末,他都會在垃圾桶看到滿滿的作品殘骸,他想:「難道學生花了這麼多的青春歲月,學到的知識,做作品的力氣,只是在製造垃圾嗎?就不能用在更好的地方?」

所以,他發給學生每人一套灰色制服,打扮起來就像專業工人,與學生原本嚮往的華麗設計師大相逕庭,「取代成本低、效率快的釘槍,我希望學生用傳統的螺絲釘,學習對稱方式搭建展場,他們要了解建築的基礎,要知道所作的每一個小動作,背後都有巨大的影響,如環境的汙染與否。」叫苦連天的學生,直到看見作品被摧毀的剎那,才驚覺到老師多麼用心良苦。

學生曾抱怨,限定資源做出來的東西好粗糙!但無論怎麼粗糙,他們也同意自己設計的東西比業主原有的環境狀況要好,那麼業主怎麼有辦法持續在那樣不堪的環境安然以待?所以蕭有志說,美觀要多點思考,觀察「人的生活」,不只為老闆服務,還得思考設計者要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哪裡。

簡言之,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資源轉運者,「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可以讓學生成長,去找尋自己的根本,放棄那些造作的華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