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梅葆玖,不得不提梅蘭芳。
今年是京劇「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一八九四─一九六一年)一百一十七歲冥誕。由兩廳院主辦的《梅葆玖與魏海敏─遇見百年梅派》,將於五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演出《紅鬃烈馬》、《鳳還巢》、《天女散花》、《霸王別姬》等八齣梅派代表劇目。其中闊別台灣十八年的梅葆玖將親自登場,與弟子魏海敏同台壓軸演出《紅鬃烈馬.大登殿》;與葉派小生名家葉少蘭演出《鳳還巢.洞房》一折,並在「聽見梅派LIVE音樂會」中清唱梅派經典唱段《貴妃醉酒》。
梅蘭芳是中國京劇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被譽為偉大的演員和美的化身,在五十餘年的舞台生涯中,發展出京劇旦角的表演藝術。他同時也是中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先後於一九一九、一九二四、一九五六年三渡日本,一九三○年訪美,一九三五年訪蘇,並先後到英、法、德、意、瑞士、波蘭、埃及、印度等國進行戲曲考察和交流,結識了許多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戲劇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畫家,使得中國的京劇跨入世界戲劇藝術行列。
二○○八年國際大導演陳凱歌開拍電影《梅蘭芳》,當時七十五歲的梅葆玖為飾演父親的男主角配音演唱,因為他的聲音和父親相像,於是電影中梅蘭芳唱戲的段落都由他代唱。就是因為擁有一副好嗓子,梅葆玖成了父母眼中的最佳傳人。
興趣多元 不務正業
然而,根據梅葆玖接受媒體專訪,他說自己從小喜歡汽車,但基於安全考量,父母並不希望他去考駕照,一直等到父母離世後,他不僅考駕照,還特別挑戰了卡車,他到北京大興郊區練車,一位老太太認出他,就說:「昨兒還看你在電視裡演穆桂英,今兒怎麼就光著膀子開車了?」幽默的梅葆玖回答:「啊!昨兒是小媳婦,今兒是大老爺了!」
除了汽車,他對自行車、摩托車都有興趣,還有只要和「電」相關的機器,例如音響、無線電、遙控飛機模型,他也會親自操作、組裝,他告訴記者,他的生活很充實,不是除了唱戲,回家喝喝茶就結束了。也難怪他在談到京劇藝術發展時,特別強調人們欣賞水準不可能停留在五十年前、甚至八十年前,高科技的舞台設計和音響並不會破壞和削弱傳統戲劇的特徵,反而能讓戲劇的表現更加完善,並且與時俱進。
他自認個性喜歡「不務正業」,因為從小父親梅蘭芳並沒有強制他一定唱戲不可,他說,父親常告訴他,不唱戲也能做點別的事,而且梅蘭芳本身個性開明,也是個聰明且興趣廣泛的人。
儘管在即將由甯文創出版的《梅派家風─從梅蘭芳到梅葆玖》一書中,梅葆玖說:「我這個人,吃了這碗飯,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演員,真是一個幹活的。」但他無疑是最盡責的梅派傳人;也是格局寬廣的師父,當年收魏海敏為徒時他五十七歲,正處於舞台藝術成熟顛峰的時刻,師徒跨海結緣,也讓台灣觀眾有緣欣賞到正宗梅派藝術。
一九三七年我的父親病逝後,生活突然陷入低谷,母親的金蘭之交梅太太福芝芳(我稱作「香媽」)和鞡鞡(香媽的母親,葆玖的外祖母)向我們伸出了援手,把我們接到了位於上海思南路八十七號的梅公館,這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後來我和母親遠渡重洋。正是這座三層的法式洋房,成了我少年時代的避風港灣。鞡鞡和香媽親人般的溫暖,寄爹梅蘭芳博士家長般的教誨,梅家兄妹手足般的情誼。使我終生感恩難忘。
在梅府的歲月,正是梅蘭芳博士蓄鬚明志的時候,記得小樓門前的滿園春色,記得梅華詩屋的整堂書香,記得葆玥和葆玖學戲時的琴聲悠揚,記得四哥葆琛誠摯的呵護。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十四歲的我和五歲的葆玖一起登台在上海的黃金大戲院演出,那是葆玖和我第一次登台,他唱的是《三娘教子》裡的薛琦哥,我唱的是《二本虹霓關》裡的丫環,梅蘭芳先生則在台下當起了觀眾。唱完後,我興奮地回家向梅先生請教,他說:「你做得很好,教你的身段都做了,就是沒到家。」這句話讓我受用終生。凡事,都要做得「到家」。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彷彿是昨日的光景,在耳畔呢喃,在腦海浮現。中美建交後,我才有機會返鄉探望,只是思南路的舊宅早已物是人非。後來,我每每回國,都必是要和梅家的親人團聚,若是能有和葆玖同台演戲的機會,更是異常珍惜。如今,唯有葆玖繼承了梅蘭芳先生的衣缽,躬耕於梅派藝術的發揚。年逾古稀的葆玖仍健朗如昨,聲音、台風絲毫不輸年輕人,他學戲的紮實基礎、保養之道,讀者們都可在此書中閱習。葆玖年幼時,就喜愛西洋歌劇,他學戲之餘,常反覆聆聽梅先生從歐洲帶回的各式歌劇唱片。現如今葆玖的唱法,融合中國傳統和西洋的美聲發音,柔中有剛,剛中帶柔,融會貫通,美不勝收。他的唱段,既有梅派韻味,又能表現出劇中人的情感。儘管現在功成名就,但他對藝術的追求,從不怠懈。每次和他相聚,都會發覺他又有了新的發現和追求。真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寄爹地下有知,亦會為葆玖如今的造詣而感到驕傲。
─摘自盧燕為《梅派家風─從梅蘭芳到梅葆玖》一書所寫的序言
青出於藍勝於藍 盧燕
一九三七年我的父親病逝後,生活突然陷入低谷,母親的金蘭之交梅太太福芝芳(我稱作「香媽」)和鞡鞡(香媽的母親,葆玖的外祖母)向我們伸出了援手,把我們接到了位於上海思南路八十七號的梅公館,這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後來我和母親遠渡重洋。正是這座三層的法式洋房,成了我少年時代的避風港灣。鞡鞡和香媽親人般的溫暖,寄爹梅蘭芳博士家長般的教誨,梅家兄妹手足般的情誼。使我終生感恩難忘。
在梅府的歲月,正是梅蘭芳博士蓄鬚明志的時候,記得小樓門前的滿園春色,記得梅華詩屋的整堂書香,記得葆玥和葆玖學戲時的琴聲悠揚,記得四哥葆琛誠摯的呵護。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十四歲的我和五歲的葆玖一起登台在上海的黃金大戲院演出,那是葆玖和我第一次登台,他唱的是《三娘教子》裡的薛琦哥,我唱的是《二本虹霓關》裡的丫環,梅蘭芳先生則在台下當起了觀眾。唱完後,我興奮地回家向梅先生請教,他說:「你做得很好,教你的身段都做了,就是沒到家。」這句話讓我受用終生。凡事,都要做得「到家」。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彷彿是昨日的光景,在耳畔呢喃,在腦海浮現。中美建交後,我才有機會返鄉探望,只是思南路的舊宅早已物是人非。後來,我每每回國,都必是要和梅家的親人團聚,若是能有和葆玖同台演戲的機會,更是異常珍惜。如今,唯有葆玖繼承了梅蘭芳先生的衣缽,躬耕於梅派藝術的發揚。年逾古稀的葆玖仍健朗如昨,聲音、台風絲毫不輸年輕人,他學戲的紮實基礎、保養之道,讀者們都可在此書中閱習。葆玖年幼時,就喜愛西洋歌劇,他學戲之餘,常反覆聆聽梅先生從歐洲帶回的各式歌劇唱片。現如今葆玖的唱法,融合中國傳統和西洋的美聲發音,柔中有剛,剛中帶柔,融會貫通,美不勝收。他的唱段,既有梅派韻味,又能表現出劇中人的情感。儘管現在功成名就,但他對藝術的追求,從不怠懈。每次和他相聚,都會發覺他又有了新的發現和追求。真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寄爹地下有知,亦會為葆玖如今的造詣而感到驕傲。
─摘自盧燕為《梅派家風─從梅蘭芳到梅葆玖》一書所寫的序言
《小檔案》梅葆玖生平
梅葆玖,1934年生於上海思南路,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第九個兒子,也是最小的一個,梅派藝術傳人,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
由於父親梅蘭芳和母親福芝芳都是京劇表演藝術家,他十歲開始學藝,十三歲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劇,十八歲與父親梅蘭芳同台演出。他的嗓音甜美圓潤,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基礎紮實、藝術精湛,在青衣、花衫、刀馬旦、昆曲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常演的代表作品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
事實上,京劇大師梅蘭芳始創的梅派旦角藝術在二十世紀初京劇鼎盛時期展露芳華,許多代表性劇目,如《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天女散花》、《西施》、《玉堂春》、《鳳還巢》、《生死恨》、《洛神》等流傳百年,至今仍是京劇旦角藝術最受推崇的流派。
梅葆玖有弟子李勝素、董圓圓、張晶、張馨月、胡文閣(唯一的男弟子)、田慧、魏海敏等,超過二十人。近年他在國內外進行藝術交流和演出。1989年榮獲美國紐約林肯美華藝術中心授予亞洲最傑出藝人獎。2010年獲得國際藝術贊助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