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保全員出面爭取工作權益後,護理師與護士竟也走上街頭,抗議工時過高。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點名知名醫院只顧領健保、搶盈餘,從來不用於改善護理人員工作環境,是名符其實的血汗醫院!
醫療體系愈趨龐大,疾病種類更複雜多樣,除了對醫療管理階層與醫師造成挑戰外,護理師與護士更負擔起沈重的基層醫療工作外,護士也必須會操作及監視複雜的高科技醫療器材,工作壓力之大,可以想見。
醫院裡,護士總給人親切、沈穩的感覺,但很少人知道她們其實身負重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喘息紓解的機會。每日工作十小時以上,已經成為常態;大夜班一人要照顧二十名病人,下班已經凌晨三點。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樣的長期超時工作,竟然沒有加班費!
數據會說話,由於護理工作環境與條件差,目前國內每年護理系畢業生中,僅百分之十三進入醫院工作;工作第一年的離職率則高達七成。這些數字,反映了護理人員工作條件的惡劣。
不要小看護理人員的工作,以為他們只是打針、送藥而已。對於住院病人,護理人員是第一線的醫藥觀察人力,當病人家屬無力二十四小時看護自己的家人時,是這群白衣天使一肩承擔起照顧他們的責任。如果護理人員因長期超時工作而有所閃失,這個責任要如何釐清?又由誰來承擔?
除了工作上的壓力,許多診所的護士更面臨不得不接受的法律風險。日前高雄發生一起判決,一名護士因錯話解讀病人的檢驗報告,造成病人傷害。病人一狀告到法院,結果判決護士敗訴,緩刑之外,還有罰款。
熟知醫院工作環境的人都知道,判讀檢驗報告是醫檢師(必須有執照)的責任,根本不是護士的工作。但醫院和診所聘請醫檢師要額外增加成本,因此很多醫療院所就要護士執行這類工作。一旦出事,醫師和院方為了卸責,就出面付罰款,由護士扛下責任;護士為了工作,也只好背上留下前科的紀錄。
全球各國都面臨高齡化問題,老人照顧需求增加,更需要護理人員。但各國的工作條件都有每況愈下的情形,連以制度最上軌道的日本和德國都有需要向東南亞國家進口護士,但護士待遇卻逐年降低。台灣也不例外,且國內的醫護人員還要面臨國外挖角的流失。長此下去,醫療體系的照護品質必然受影響。
解決護理人員不足與工作超時,必須從增加培育管道,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待遇,改善工作時間和提高護理人員在衛生體系的地位等,多方面著手。衛生署一直沒有把護理人員納入醫院評鑑,以致醫院長期忽略其工作環境的改善,這種制度上的缺失,更是難辭其咎。白衣天使的血淚心聲其實肇因於制度上的長期忽視與醫院的有意壓榨,政府必須多管齊下,以維護護士工作權益及病患照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