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德,要送花給別人時,必然將所有的包裝紙拆掉,單單將整束花送給對方,我問德國友人這樣做的用意,朋友說:「要送給對方的是花而不是絢麗的包裝,花是主角,包裝紙再美都比不上花所散發出的自然美。」

習慣將花束層層包裝的我,對於德國人那種直接表達心意的方式,一開始有些不知所以,感覺需要花時間去融入一個新的文化,但是話說回來,沒有過多包裝的花束,從買花到送花的過程,其實更環保又省時。賣花的商家只需要簡單用紙保護一下花束,以便顧客能將花束完整送到收禮人的手中,省略了塑膠包裝紙的大量使用,買賣雙方都實踐了環保,又可省下彼此的荷包與時間,真是一舉多得的互惠交易。
除了到花店、花市買花,在德國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公路旁的花圃。從夏天到秋天的德國花季,五彩繽粉的劍蘭、開得比人臉還大的向日葵等,被花農們種在自家的農地,車子行駛在鄉間的公路旁,映入眼簾的是一處又一處的花圃農地。這些公路花圃的花長得高大又新鮮,而且買賣雙方是以誠信做交易,花圃裡沒有老闆及員工,顧客一切自己來。通常在花圃入口處旁的小木台上,會貼著價格表:劍蘭多少錢、向日葵多少錢,全寫得清清楚楚,顧客選好花,自己算價錢,再將錢投入農地主人設的錢筒裡就可以了。
這樣的交易方式帶給我極大的衝擊。我在想,農地的主人們那裡來的這種對人性的高度信任?買花的過客們,雙腳踏進沒有主人看管的花圃時,那種被信任的心情,是否會激發出更多人自重的良知?然而,幾經思考後,我了解到,我的思考觀點其實是基於過往經驗,事實上,這在一個大多數人民都有相當自我道德要求的國度裡,卻是個行得通且普遍存在的交易方式。
有一回我前往黑森林山區踏青時,在山坡發現一台賣果釀甜酒的小推車,賣甜酒的主人應該是住在山間的某一戶人家吧?就如此隨性地將自家釀的水果酒放在山坡旁,任遊客自行來賞酒、買酒,與我隨行的台灣友人除了驚奇外,對德國人這種信任買方人品的善良讚賞不已。
類似的良心交易方式,也出現在Reutlingen的一間有機農場。在農場的牛舍旁有一間木造小屋,小屋裡放了很多新鮮雞蛋與牛奶,農場的主人朋克先生跟我說,小木屋是二十四小時開放的,客人隨時都可以帶著自己的牛奶瓶或雞蛋盒來採買。就在一落落的雞蛋旁,貼了一張紙,寫著一公斤牛奶多少錢?一顆雞蛋多少錢?旁邊的小鉛筒,是給客人自行付錢的結帳處。
我問朋克先生這樣的方式真的行得通嗎?會不會有人就是貪心地拿了牛奶與雞蛋,但不付錢?他說大部分會來買有機農產品的人,都對自然環境有一份高度的道德意識,所以不太可能會有那種貪小便宜的心態,即使有,也相當少。如果真的發生了,他跟太太的想法是:也不需要去追究是誰,因為他們相信偷東西的人,在吃他們東西的同時,也同時會受到自己良心譴責的。
朋克先生賣牛奶與雞蛋的小木屋、公路旁的花圃,讓我再一次見識到德國人民族性裡的誠信與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