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鳥屋的類型,就我了解,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開放式的,這種鳥屋主要以提供鳥兒進食為目的,另外一種為密閉式的,但有一小洞口在鳥屋上端,此型鳥屋主要提供鳥類在裡頭築巢產卵,而這鳥屋上的洞口也依鳥類大小來設計,從圓徑加起來五公分到二十五公分不等,恰好給了大鳥、小鳥一處得以安心待產的臨時住所。

讓鳥兒們四處都有家可憩、可食的想法,在我住的這一個社區裡像是一項普及的市民運動。離家不到十公里的兩家幼稚園外頭,整齊有序的樹林間掛了幾間鳥屋,當我再沿著鳥屋往周圍的住宅區走,尋找鳥屋竟變成我探訪德國人故事的線索之一。
說來好笑,很多時候我出門去找鳥屋、拍鳥屋,都是大人去上班的時間,下午沒課在家附近玩耍的孩子們就會跟我聊天。有一個小男孩跟我說,他們家花園的鳥屋,是他跟爸爸一塊動手做的,每一回,只要鳥屋內的食物沒了,他就要負責將新的鳥食放到鳥屋內,當他們在客廳吃早餐,看見鳥屋臨時飛來的訪客,熟知鳥類生態的媽媽就會跟他解釋,關於鳥的名字與習性。
還記得有天下午,我推著嬰兒車帶著兒子恩典散步,經過一戶有著五彩繽紛小花園的住家,小花園旁有棵樹,正當我好奇地看著樹上的鳥屋,屋內的主人,透過落地窗向我點頭笑了笑,我則用手指著那高掛的樹屋,比手畫腳的傻笑著,之後,老奶奶跑出來跟我聊了起來,說樹上掛的鳥屋,是跟學校買的。
她說,在德國的學校,十歲左右的孩子必須選修工藝課程,而木工工藝是其中一項,上課時,孩子們有機會親手做一個鳥屋,完成後,民眾可以跟學校買這些鳥屋,然後學校會將錢捐給相關的自然基金會,讓學生可以經由動手做鳥屋,為保育鳥類盡心力。
我住的是老社區,到處都有百年以上的老樹,光我們家陽台前看出去就有四、五棵,其間有二到三間鳥屋,其中一間鳥屋被架放在休憩小公園上,從我的睡房窗口往外望,正好可看到這間鳥屋。知道有鳥屋的存在後,我一早起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開窗簾,抱著兒子恩典在窗旁看鳥兒飛來飛去,穿梭在鳥屋裡覓食的畫面。當我讓恩典坐在客廳的飯椅上餵他吃早餐時,只要外頭有小鳥飛來,他也會馬上開始東張西望,尋找鳥兒的蹤跡。
我的生活跟鳥事發生關係,開始於那一次全家人圍著鳥事打轉的早餐時間,發酵在鄰居家與鳥有關的大小趣事,也成了在我跟恩典早上起床後的第一件新鮮事。將鳥事當大事,讓我學習到,關心動物其實不需要專業,但求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動物的習性與知識,就有機會讓自己成為守護環境的一分子。
鳥事也讓我思考良多,鳥事雖是小事,但是德國人將它當大事,或許他們懂得人生裡,有些事很小但卻足以讓人常常快樂在心頭。鳥事雖是小事,但當我們不再關心發生在我們周遭的小事,我們的生活裡將發生更大的事,或失去更大的事。鳥事雖是小事,但要成就大事都是先從小事做起。鳥事雖是小事,但要自然永續,就必須先從鳥事關心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