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平最怕去兩個地方,一是醫院,一是銀行,因為這兩個我們常去的地方都需要「等待」。
記得二十多年前,只要到銀行辦事就覺得有壓力。進了門,先要賭運氣,猜猜每一個櫃台前的隊伍,那一行會進行得快一點?運氣好,選到一個移動快速的,那真要去買愛國獎券了。在隊伍行進間,有時會記得帶本書或報紙邊排隊邊看,即使可以打發時間,還是得隨時眼觀四方,免得不小心被插入的人潮擠到隊尾。
後來搬到美國居住,美國的銀行大多圍出一塊地方,全部客戶排成一行,依順序進入有空缺的櫃台,省了猜測的煩惱,也不必懊惱排錯隊伍。我那時覺得,美國人真聰明。但是十多年前回到台灣,發現各家銀行己採用號碼牌,而近幾年無論到香港或美國的銀行,仍是與幾十年前一樣的隊伍一行,不禁要嘆,還是台灣人的安排比較貼心。
現在要領錢或存錢,在限額內,都可由提存款機器代勞,甚至不需跑銀行,家附近的便利商店或其他銀行,只要有提款機,就可操作。而到銀行辦事,在進門時抽個號碼牌,就能好整以暇地選一份報紙,坐在位子上,等著叫到自己的號碼。又由於近年來電腦的進步與連線作業的應用,到銀行辦任何業務,都非常快速,常常一則新聞還沒看完,就輪到自己了。
號碼牌的發明與電腦連線,也應用到醫院,那更是一大福政。以往看診掛號非得到現場去掛號不可,看診病人的時間是最不值錢的,即使拿了號碼牌,也得經歷漫長的等待。現在可以用電腦掛號,掛號時會提示你大約幾點鐘到診所,就可接近你拿到的診號。到了診所,只要注意燈號,就可估算還需等多久;診廳前有舒適的椅子,還可以悠閒地坐著等。
前些時候,台北市的公車族多了一項貼心服務,許多公車站牌前都有標示牌,顯示那一班車大約還要幾分鐘可到達。同一車站往往有好多線公車,知道大約到達的時間,在差不多的時間注意即可,不必隨時盯著每一班開來的公車。
最近又有一項新發現,有一次到朋友家,他說他會在公車站等我,要我上車時打電話告訴他班車車號。沒想到一下車,就看到他在車站等我,我很不好意思,說你等很久了吧!他說,沒有,我到這裡也才不到一分鐘。原來這位朋友接到我的電話後,立刻上網查到我搭的那輛車子當時行駛在那一個站附近,在車子到達前五分鐘再追蹤,看到還有兩、三站就可到他家了,才走出家門。
現在公車上都裝有衛星定位系統,所以公車站牌前可以輕鬆顯示候車時間。我們有時候出門,若要乘坐的公共汽車班次很少,也可以先上網查時刻表,算準時間才出門,以減少不少等待的時間。
科技日益進步,使得各項措施愈來愈便民,我不禁要感謝科學的進步,還要感謝為政者,能將科技應用到這些便民措施,讓我們少了煩勞,更多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