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妮有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兒子,平常兒子都會在部落格上寫下自己的心情,但卻怎樣也不願意把帳號告訴媽媽。某天,一位知道兒子帳號的朋友告訴哈妮:「妳兒子最近怎麼了?為什麼他說在家裡讓他覺得不舒服?他好像很討厭身邊的人,對爸爸媽媽也有很多不滿似的。妳們最近有發生什麼衝突嗎?」
哈妮心想:這應該是青少年的過度期吧!找到了一個機會,哈妮隨口問兒子:「你會覺得這個家不溫暖嗎?還是覺得我們對你不夠好?」兒子聽到媽媽突來的問話,陡然升起了戒心問:「妳幹嘛突然問這些問題?」看到孩子「防備森嚴」的模樣,哈妮立刻裝糊塗的說:「沒有呀!只是我以前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會對每件事都抱怨連連,覺得沒有人了解我,好像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所以,我就想你會不會也跟我一樣。」
聽到媽媽的話,兒子這才稍稍卸下心防說道:「也沒什麼啦!只是我覺得,如果我可以有自己的房間,有自己的電腦,那應該會讓我覺得比較幸福、比較快樂吧!」哈妮心想:原來,兒子是在為自己的主權抗爭,便決定跟孩子好好抬槓一下,開始撒嬌的對兒子說:「雖然你沒有自己的電腦,可是,你不覺得爸爸媽媽都很愛你嗎?雖然你沒有自己的房間,可是,應該也很少有父母親,可以像我們一樣給你這麼大的空間和自主權?雖然……可是……,你說對不對呢?」
兒子看著哈妮,一方面知道媽媽又要開始洗腦了,另一方面,又覺得媽媽說得也沒錯。一時之間好像被猜中了心思,哈妮的兒子開始有點不好意思,「嗯!」「啊!」「喔!」的一邊聽、一邊回應,最後還出現似笑非笑的表情,感覺似乎是已經「甘願的默認了」哈妮所說的話。
我一邊聽哈妮分享,一邊心裡也想著這個有趣的畫面。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互動中,我看到了哈妮媽媽的智慧。
對一個全心為孩子付出的媽媽來說,若聽到孩子對自己的控訴,心裡一定會覺得很難受。但是哈妮很有智慧,她知道孩子正值年少輕狂,對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充滿怨懟的心情,因此她轉個念頭,站在孩子的立場給予尊重,並以同理心試著了解孩子的心情,接著,再透過思想的傳達,讓孩子也了解到父母對他的支持與愛永遠不會變,而且遠勝過所有看得見的一切物質。
總而言之,當父母面對這些等待揚帆的青少年,需要提供他更多的支持及有信心的環境,讓孩子感受到「我長大了」、「我已經可以自主」的勇氣。在孩子走不穩時給予適當的鼓勵,走得順遂時提供一些掌聲;如此度過了這個時期後,孩子定能成為一位自信又有風範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