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針對校園霸凌的調查發現,青少年對於台灣的社會疏離、人際冷漠感到沮喪,認為所受到的關心不足,常有求救無門之感。
但是讀了昨天的「人間福報」卻充滿了喜悅之氣。首先看到台積電董事長夫人張淑芬的義賣畫展開幕,她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粒種子。要是每個人都做好一個種子,把這個種子播種出去的話,傳達出去的話,這個種子總是可以變成森林的。」於是她將自己化身為種子,深深感受因緣不可思議,張淑芬化身為種子後發現「讓人知道人生裡面,還能做很多事」。
然後我們在新聞中看到了一枚感動的種子,由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舉辦的「第四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其中「兒科新銳獎」頒給四十一歲的台東馬偕醫院小兒科主任游昌憲。游昌憲一路從建中、陽明醫學系畢業,年紀輕輕就在台北馬偕醫院升任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六年前輪調到台東服務,服務兩年後調回台北,他卻決定留下做種子,成為台東分院的專任醫師,三個孩子和太太也都跟著他定居台東。他說:「台北不缺我一個心臟科醫師,台東卻只有我一個。」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慧開法師昨天也發表了篇文章「生命的意義何在?」法師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深入地探索生命的意義,同時努力的活出自我。」
台灣並不是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與國際扶輪社曾經共同發起「播撒愛心的種子—反冷漠運動」,希望藉以凝聚社會整體能量,將人與人間互信互助的美德取代猜忌不安的社會亂象,將「尊重生命,服務利他」的觀念轉化為生活的實踐,形成社會向上提升的動力。
當一個社會需要去推動「反冷漠運動」,就顯示它本身是一個冷漠的社會。什麼原因造成台灣社會冷漠?什麼因素讓台灣人們疏離?說穿了就是人們心中害怕,對這個社會充滿不信任感,各式各樣的暴力醜聞充斥在身旁,大家內心感到不安全,一旦人心充滿著不信任與不安全,必然走向冷漠疏離。
如何才能去除冷漠疏離?就是大家都樂於做一枚動人的種子,開出一片繁花似錦的森林。更重要的是陽光,種子需要陽光才能開花,媒體就是陽光、是肥料、是養分,陽光由版面向社會散播,養分由螢幕向社會擴散,於是種子露出頭來,冷漠不見了、疏離不見了。
陳長文律師公布他學生寫的一首詩:「我走在夜裡的荒原無力的承受,那一重重的黑暗我覺得孤獨,但不絕望,因為我心裡還有一盞小小的燭火,閃爍著稀微的光與熱,那一點點的溫度是我的不冷漠,我必須緊緊的守護它,不讓野風將它拂滅,因為我知道當冷漠吹熄心中最後的燭火,真正的黑暗就要來臨。」不讓溫暖的燭火被冷漠所吹熄,是社會對青少年最大的責任,也是媒體存在的價值,讓人人都樂於做一枚動人的種子,就可以一起變成一片動人而深邃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