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語言又有新話題,有網友創造了新名詞「天龍人」,意指住在台北市精華地段,自我感覺良好的人。這個名詞固然是吸引人的好話題,但也讓人憂心,台灣的地域意識是否又在切割台灣。
天龍人的起源是,今年苗栗燈會人潮擠爆車站,因此有南下賞燈的網友貼文「苗栗沒有捷運,不要舉行燈會」。這個說法造成網友不滿,因此將自以為是的台北人稱為「天龍人」。
據創造「天龍人」的網友描述,天龍人住在「天龍國」,國土以台北市為主;主要聚落是台北市的天母、大安區、信義區等精華地段。天龍人自認高人一等,要呼吸不一樣的空氣等等。
從這些形容字眼看來,如輕鬆視之,可當成網友開玩笑。如放在台灣近二十年的社會氣氛發展脈胳中,這種說法並不好笑,也不可取。
當初說苗栗沒有捷運,就不要辦燈會的人,主要目的也許是批評主辦單位對燈會當天輸運大量人潮的考慮不周,規畫不足,讓賞燈樂事變成交通夢魘。所謂「捷運」,也不一定是指台北市的捷運,高雄也有捷運,各地方政府都在規畫捷運。不滿批評的網友,不必把嘲諷對象設定在台北人。
再進一步說,早期台灣省籍意識濃厚,已不利社會和諧發展。後來因政黨惡鬥,又出現藍綠之爭。而在選票考量下,南北、城鄉差距等應該大力消弭的差別,反而成為政客操弄的工具,有意的放大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一次又一次的語言利刃,把台灣社會切割的支離破碎,處處對立。
如今,切割的利刃更緊迫盯人,竟然把台北市獨立出來,以行政區為對象。這樣的心態,是太狹隘了。提出「天龍人」、「天龍國」之說的是網友,網友通常是較年輕的族群。如果這種區別人我的意識在年輕族群中醱酵擴散,對其人格的養成必將有不良影響。
被冠上「天龍人」的人,也不必生氣或反感,國際大都會的居民被視為獨樹一格者,台北市並非唯一。美國有「紐約客」(New Yorker)、法國有「巴黎人」( Parisian),這種現象來自大都會長年豐富的硬體建設與文化塑造,居民應該引以為傲。
套在「天龍國」身上,如天龍人能落實垃圾分類,搭車會排隊,遵守交通規則,乃可稱道之舉,若能見賢思齊,或以欣賞的眼光,學習其長處,並共同督促執政者以此為藍本,努力拉平城鄉差距,這才是促進社會和諧應有的作為。
大選將屆,年輕族群與網路世代成為政黨爭取的主要對象,網路文化、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的互動愈來愈多,影響力也愈來愈大。當我們希望促進國家認同、社會和諧時,對象不只是實體世界中的人事物,網路社群也應重視。政客的語言切割令人厭惡,社會實在不需要再多一個無端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