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楷書的時代,千百年來眾多書家無不取法唐人,以楷法為尚。因為隋後唐人之楷書,經過六朝的蛻變已趨完美,結字端莊勻稱,用筆精確細膩,無論是筆法與姿態,皆創立了一種典型的法則和楷模。可以說,如果沒有六朝的變體,隋代的知性創新,是不能開出後來唐人美妙的楷書。

初唐用筆輕盈細緻、富於變化者以「褚書」最為美妙。褚遂良字「登善」,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為初唐四家之一。其著名墨跡〈倪寬贊〉書寫筆姿、用筆質感、墨色變化、筆勢的往來,與運筆的節奏等微妙細膩之處絕好,沒有一處不精采。然書後未記載書寫之年月,後宋朝趙孟堅審定為褚氏晚年之作,他於題跋如是讚嘆︰「褚書〈倪寬贊〉容夷婉暢,如得道之士,世塵不能一毫攖之。」目前原跡典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因是墨跡,所以能清楚觀察褚楷用筆,初學者若能自此帖入手,繼則可臨〈雁塔聖教序〉、〈褚模王羲之蘭亭序〉以深入堂奧,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墨跡在書法至為重要,為歷代書家所重視,宋人姜夔於《續書譜‧用墨篇》記載:「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故用墨有其技法,重點在濡筆,筆頭須飽含墨汁,不可僅沾筆尖,墨汁濃度亦需適當,既不可散暈,亦不可滯澀,作書時應仔細體會不斷試驗,方可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