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女藝人舉行婚禮,由於男方是大陸餐飲名店的小開,母親又行事高調,以致婚禮陣仗之大,令兩岸側目,也引起媒體瘋狂追逐報導。但這樣的婚禮模式與媒體報導方式,不無商榷之處。
這場婚禮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是郎財女貌、身價不凡,一方面是婚禮舉行方式:親友團包機招待赴宴,包下大陸海南島知名飯店舉行婚禮、兩岸政商名流齊聚。種種做法,再怎麼看,只是一則娛樂性的新聞,以商業掛帥的媒體自然不肯放棄這條新聞。
男女雙方事先聲明,不希望媒體報導,才會把婚禮拉到海南島舉行,包下飯店也是不希望有「閒雜人等」干擾。因此,對媒體而言,這是一個高難度的採訪,想方設法的派記者到現場,到了之後又要長時守候,但求獲得隻字片語的訊息,可想其困難與委屈。也因此,媒體一方面全力報導,一方面又大力批判新人,何苦為難媒體。
婚禮兩家已經事先說明,不歡迎採訪,媒體何必如此大費周章「伺候」這場婚禮?不過就是他們二人的事,有必要占據媒體如此大的篇幅與時段報導嗎?這樣一場高調舖張的婚禮,有什麼報導價值?對喜歡追星的年輕人又有什麼學習或啟示效果?
不論平面或電子媒體,都是商品,追求報分與收視率是正常的經營行為。但媒體也是社會公器,頻道更是社會資源,沒有必要打一場無意義的新聞戰,既批評新聞對象不配合,又自己窮究一切手段報導,豈不自我矛盾。
婚禮的大排場是否恰當,不無討論餘地,但男女雙方事業有成,財力雄厚,要舉行一場豪華婚宴,是他們的自由,外人無權置喙。可是,婚禮前宣布不歡迎報導,看似低調;婚禮接近時則不斷放話、婚禮當天又「獨家」洩漏新娘化妝照片,引起新聞競爭,以致媒體競相報導,這是十足的媒體操作。這種兩面手法,引來媒體批判也就不值得同情了。
今年是民國一百年,許多新人討好采頭,選在今年結婚,而且以特殊的方式,讓更多人分享他們的喜悅。聯合勸募近年發起「婚禮捐」,呼籲新人捐出部分禮金所得,濟助貧病弱勢。
類似行動在歐美國家已經行之有年,也逐漸為國人所接受,但根據聯合勸募的統計,目前才五十多對新人、累積捐出四十多萬元婚禮捐而已。因為國人包禮金的習俗不易改變,即使捐出禮金作公益,但空手喝喜酒總顯得有些尷尬。其實,聯勸應該改變勸募方式,由新人收禮後捐出,而非由賓客個別捐助。我們也希望更多國人打破包禮金的迷思,一起響應婚禮捐,喜宴則可以莊嚴的典禮,簡單的酒會或餐會代替,既不失禮,又可省下大筆金錢,讓對新人的祝福擴大到更多亟待需要幫助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