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的滋味,肯定每個人都嘗過!有些來自外在,好比酷寒時,有刺骨的難受;天熱時,嚴重也會暈眩;更多是內心執著的痛苦,種種身苦心苦,如影隨形。因而,佛陀說四諦法,便以苦諦為首,因為眾生都有切身經驗。
《俱舍論》依苦的性質分為苦苦、壞苦、行苦三種。二十二卷:「苦諦由三苦合名為苦諦。一苦苦性,謂苦受……二壞苦性,謂樂受……三行苦性,謂不苦不樂受……」
「苦苦」二疊字,明白地說就是「苦上加苦」,這次日本東北大地震,在無情天災襲擊下,死亡人數已遠遠超過阪神大地震,全世界莫不為之哀悼。正當救難隊奮力與時間賽跑時,又遇上大風雪,和輻射外洩問題,一連串的天災、天候和人為因素下,讓救援工作困難重重,苦不堪言。
也許你會說:「又不是每個人都很苦?快樂的人也不少呀!」確實,有福報的人很多,天人更有福報,無須為生活憂愁。但福報終有一天也會享盡,到時不又受到苦的逼迫嗎?這種會隨無常而消失的快樂,稱之為「壞苦」。
當初,悉達多太子在皇宮裡,享盡榮華富貴,不見人間生老病死苦,在一次舞會過後,看見爛醉的美麗宮女,如死屍般躺臥地上,於是當下醒悟,踏上了修行之路,成就往後的釋迦牟尼佛。
苦也苦,樂也苦,那是否就不去想苦或樂呢!「行苦」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苦不樂」也是苦。俗語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那些花花草草有思維嗎?肯定是沒有的,但他們在遷流不息的時光中,一樣逃不過枯萎、凋謝,甚至死亡。更何況是人,有些人在年輕力壯時,自恃盛年,不肯努力用功,過不了幾年,好漢也會變老翁。
佛陀說人生實相時,不單只說苦,而是「苦諦」。《涅槃經》說:「凡夫有苦而無諦,聖者有苦有苦諦。」好比小孩哭鬧,你給他一顆糖吃,便停止哭鬧,但這不表示他已獲得真正的快樂。修行人若能從苦中,體悟「苦、空、無常、無我」,才算是真正體證「苦諦」,達到永恆的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