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平宜一九九九年第一次進入四川、雲南的痲瘋村至今,已經十三個年頭了,她前後走訪了二十多個痲瘋村,原本不想再踏入痲瘋村一步的她,看到許多人拖著殘缺的身體,甚至是多次自殺未遂的痲瘋病人,只能繼續了無生趣的生活著,她把心中的不捨與心疼,化為實際的行動,因而在越西縣蓋了大營盤小學,希望能從教育著手,試圖改變這些健康的痲瘋下一代小孩的未來。
「冥冥中,人生會有很多意外。」十年來,用了兩本台胞證的張平宜,進出兩岸次數多到數不清,可是每次她都是在成都轉機西昌,然後直奔大營盤,四川知名的旅遊景點,她一個都沒去過,而她每次帶朋友進涼山時,她的朋友都訝異「你是怎樣找到這麼偏替的地方?」張平宜也只是笑說「我也不知道,是冥冥中一股力量帶我上涼山」。
當大營盤小學的水管常因許多莫明原因,全校師生得面臨多天斷水危機時,為了能徹底解決問題,張平宜乾脆回台灣找水電工來處理相關事宜,還特別帶回許多水管,以方便工程的進行。
當學生達新、鐵石想悔婚,退掉娃娃親〈父母從小應允的婚事〉時,是張平宜找來雙方的父母,請他們坐下來好好談賠償定金的數目;大營盤小學畢業生吉布依布到甘洛縣挖礦受重傷,張平宜客串乾媽一角,壯大吉布依布的家人的氣勢,幫他談成較高額的賠償金。
張平宜一月中在台灣發表新書《台灣娘子上涼山》,版稅捐給大營盤中學的獎學金;也因為這本新書,越西縣三、四十位官員到大營盤小學開會後決定,同意全力支持大營盤中學的設立。
看似張平宜用十年的歲月,只在越西縣興建大營盤小學,可是這所學校已成為全中國第一間公辦民營的痲瘋村小學;不只教知識,更教導學生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真的改變了某些學生的命運,她不僅為痲瘋村與外界社會,搭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也點燃痲瘋村年輕世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