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將於二十九日起展出「大清盛世———瀋陽故宮文物展」,主辦單位邀請在中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來台,三十日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對談。
專研清史近五十載
閻崇年一九三四年四月出生在山東省蓬萊市,他在山東念完小學,一九四九年北京解放後就到北京六中讀書。
雖然閻崇年是漢族人,可是他卻從一九六三年開始從事滿學研究,一九八○年在北京社會科學院工作至今。
由於他是研究清史的牛耳,他不但創立中國內地第一個滿學研究機搆———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北京滿學會,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中國國務院的特殊津貼,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餘篇。
他近年常出版書籍和舉行講座,發表清朝歷史研究論文和最新研究成果。在論文集方面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
其中,《努爾哈赤傳》獲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古都北京》獲中國文化部最佳圖書獎、法蘭克福和萊比錫國際最佳圖書榮譽獎。
百家講壇帶動學者講學
走上《百家講壇》,對閻崇年來說,是一個完全偶然的機會。
二○○四年,中央電視台正籌備新版的《百家講壇》,當時製作單位規畫主題為「清十二帝疑案」,本來邀請十二位學者分別講十二個皇帝,閻崇年當時被請來講第一講酖清太祖努爾哈赤。
閻崇年當時心想「我從沒有當著電視觀眾面前,滔滔不絕地講過一個小時的經驗啊」,在自己也不看好的情況下,他只好硬著頭皮上陣,沒想到,第一次錄播的現場效果非常好,收視率上揚,
製作單位打鐵趁熱,隨即央求他「只要再錄一集」就好了,不過他只肯講完還算有點研究的皇太極,不願答應一個人講完《清朝十二帝》。
沒想到講完皇太極,閻崇年又被要求講順治,拗不過製作單位的唇舌,他不但講到清朝最後一個皇帝宣統,還又加講清朝歷史上包括八旗制度、皇位繼承等幾個重大問題,並為觀眾解釋疑惑,不知不覺,他竟在《百家講壇》上講了三十八回,「清史」才告一段落。
「因為電視媒體是要面對廣大觀眾,而且是被記錄,到處都看得到,心中有很多負擔的。」因此閻崇年每次上台前都費心準備材料,精心斟酌、設計每字每句。
製作單位曾這麼形容閻崇年,「他的認真讓我吃驚,為一次節目,他能寫上十二頁稿子,內容上萬字。他能把學問當評書講,而且每次錄完節目,他都要看一遍,對自己表達不夠準確的地方,甚至編輯過程中的錯別字,都要一一挑出來。在來過《百家講壇》的幾百位演講者裡,像他這麼認真的學者還沒有過。」
閻崇年在《百家講壇》節目中一炮而紅,也講紅了《百家講壇》,因此他於二○○六年九月一日起,受邀再回《百家講壇》講「明亡清興六十年」。
講課要「四求」
由於閻崇年的觀眾群,年齡從六歲橫跨到九十多歲,分布地區從黑龍江到海南島,且職業涵括計程車司機、工人,甚至科學院院士都有,為了滿足大家的「味口」,閻崇年給自己定下了講課的「四求原則」酖求知、求真、求勵、求鑑。
閻崇年認為,許多人是透過電視獲得知識,他不但會盡量滿足觀眾對知識的需求,更會直指電視劇、電影的謬誤。
他也強調,有很多收看《百家講壇》的民眾,其實是想在歷史的智慧中,找到對自己事業成長有所幫助的訊息,所以他會盡量揭示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前朝安邦治國的策略,盼能對大家的事業與生活有所啟發。
閻崇年認為,人類應該用「敬畏歷史」的態度來對待歷史。
「我看了很多明清的人物傳,感悟那麼多的歷史人物,成敗悲喜,最後總結成兩個字就是『四合』。一個人要做成事情,必須「四合」酖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一個人做不成事,失敗了,形成悲劇,往往是因為四不合。」他甚至還給自己的書屋取名為「四合」。
百家講壇帶動國學熱
對於閻崇年在《百家講壇》掀起的「國學熱」,曾有人直言,這是因民眾看了許多電視、電影對帝王的「戲說」與「胡說」,已開始產生厭倦情緒,想從專家那裡知道歷史真相,因此《百家講壇》所製作國學解讀作品,邀請文史學者以生動鮮活的語言、通俗淺近地解讀國學經典,正好給廣大讀者架起了一座攀登山峰的梯子,這些都是掀起「國學熱」的原因。
《百家講壇》到二○○六年夏天達到頂峰,在電視強大的傳播力下,捧紅了帶動孔孟熱的于丹、「品三國」的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等學者,他們穩健的台風、清晰的口條,迷倒觀眾無數,也使他們名揚天下,成為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明星主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