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受到敵人的仇恨;廉者受到貪人的不滿。──閻崇年
當《百家講壇》在中國掀起風潮時,「草根寫史」也在網路上如火如荼的展開。
二○○八年六月,筆名為「灰熊貓」的網友,以「草根寫史」的方式完成小說《竊明》,書中重申「袁崇煥是漢奸」的歷史評價,灰熊貓把矛頭直指閻崇年,不但反駁他「力挺袁崇煥」的學術觀點,並直言「閻崇年你錯了,袁崇煥不是愛國英雄,明朝滅亡就是他害的!」此書一出版即在網路上引起很大的爭論。
閻崇年早在一九八四年就出版《袁崇煥研究論集》,他不僅在書中一反「袁崇換是漢奸」的說法,更推崇袁崇換是民族英雄,閻崇年更於二○○八年,以《崇煥精神薪火永傳》為主題,在各地的歷史講壇巡迴講演。
對於《竊明》作者灰熊貓的「倒袁」,在出版界久經風雨的閻崇年,當然知道這是灰熊貓在炒作自己的新書,對此頗為不屑一顧,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只淡淡地回答:「我沒有看過這本書,也不認識這位作者,不加評論。研究袁崇煥的人我差不多都認識,就是沒見過這個人。」
閻崇年的回應不但沒有平息網友的撻伐,反而引起更大的「倒閻潮」,他後來回應時強調「小說不可以對歷史學進行挑戰,只有歷史學向歷史學挑戰,小說構不成對歷史的挑戰,因為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因為閻崇年堅持要以歷史學的角度來「學術討論」,認為網友不應透過小說形式來討論歷史,因此一名名為「大漢之風」的漢族主義者,因不滿閻崇年的論點,憤而在二○○八年十月五日,趁著閻崇年在無錫新華書店進行簽書會時,在大庭廣眾下掌摑閻崇年。
這場風波因閻崇年及其所力挺的袁崇煥,再加上崇禎帝,都有一個崇字而被稱為了「三崇現象」。
觀點不同 應回歸學術討論
打人者對閻崇年的義憤,無非是因為他們認為閻崇年對清軍入關、剃髮易服、文字獄等歷史事件,以及努爾哈赤、康熙皇帝、吳三桂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宣講,在史學界一直遭到訾議,被認為有「美化歷史」、「為魔鬼化妝」之嫌,因此掌摑事件只是醞釀已久的對峙情緒,在機緣巧合下的爆發。
正如閻崇年所說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歷史事件上的認知差別,只在於當事人是站在哪個角度看事情,所有的紛爭,都應回到學術範疇內討論,如果越過這一界限,執拗地「必以吾輩之見解作為絕對之是」,甚至不惜為此訴諸人身傷害,那真是野蠻且可憎。
魯迅說,「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鬥」,那麼,動輒拳腳相向則更稱不上戰鬥,而是赤裸裸的暴戾,足以構成「觀點恐怖主義」。
在學術界與網路上,許多人質疑閻崇年對清朝歷史的論斷,認為閻崇年要在《百家講壇》講學前,必須要有專業立場,且宣講內容要有足夠的嚴謹性。
姑且先不論「學術角度上的孰是孰非」,三崇門現象引發「為學術而打人」的暴力事件,除了「非此即彼」的文化劣根性外,其背後亦反映出「公共話語平台如何從一言堂走向百家爭鳴」、「如何從文化專斷走向文化多元」等問題。
雖然大多數人反對暴力,指責掌摑者不應該因意見不同而訴諸暴力,但是在網路言論愈來愈偏激的現代,如何學習「尊重他人」,反而成為大家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