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近日,網路掀起一股「人肉搜索」的風潮,從法律系學生索取拾獲金額三成回饋金引起眾怒、中指蕭擋救護車、虐狗PO網揪兇等,這聚眾人之力行網路搜索之實的新興潮流,是否已建立出新時代的價值觀,還是品德的建立出了紕漏?在人肉搜索啟動前,網路上會先形成統一的聲音,「聲討」、「怒斥」成為人肉搜索中的激進因子,在這樣的氛圍下,逐漸形成了人人參與,卻又人人無責的社會現象。
網路正義?另類霸凌?
「人肉搜索」最早是藉由網路平台作為流通訊息的詞語,當某網友在論壇上提出問題,希望其他網友能夠透過各種方法提供答案,動機單純;但逐漸演變成更大規模、引起廣泛關注的「人肉搜索事件」,網路鄉民稱之為「網路正義」,學者則憂心已變成「另類霸凌」,一般民眾更是憂心忡忡「隱私權」在網路上,已經蕩然無存。
網路鄉民對人肉搜索的認知,對於諸多不合理的事物,藉由網路的平台,集眾人之力,體現「正義」的核心概念;網路鄉民kiki表示,過去網友提供各方資料,主動參與解答,即所謂的「跟帖」,還能藉以獲取虛擬賞金,如今卻是針對不公義的事件,透過「以人找人」的方式,將網路匿名的人,其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姓名、籍貫、地址、電話等詳細資料查出。
網路力量 無遠弗屆
曾參與人肉搜索的鄉民popo指出,除此之外,還有人專門根據IP尋找PO文所在地,有人追查文章或圖片中的脈絡,或經由知情者以「匿名」或「公開」方式爆料,經過各方線索,拼湊出當事者的真實身分,整個分工過程宛如小型組織,效率更是快得可怕,但問到是否違背「隱私」,她反問:「敢做就不要怕人查」,更直指網路的搜索力量比檢調單位來得快、甚至更能給予當事人教訓。
「人肉搜索」占據各新聞版面,媒體甚至將其作為新聞連日放送,部分媒體更直接掛在網路平台等「消息」,某電視台劉姓記者表示,不可否認的,網路的力量龐大,尤其在「搜索」這塊,更是精進,但不僅造成社會變相的道德偏激,連媒體都直接在網路找新聞,為什麼?因為可以引起大眾共鳴。
侵犯隱私 可吃官司
「人肉搜索」究竟是互助精神的體現,還是一種新興的暴力?他搖頭表示:「不問前因後果的做出抨擊結論,是用一種廉價又粗糙的正義做為輿論公審,不可取也該適可而止」。
諸多事件,造成人肉搜索,無論是學生不讓座、「中指蕭」、台大虐貓事件,以及日前新竹女破壞公物,這之中撇開搜索爭議,道德瑕疵的部分也發人省思。松山高中學務主任李明威指出,在撻伐之際,宜先想想是不是「品德教育失敗了」,以學生不讓座為例,學校的教育中,品德的扎根穩固嗎?他認為「言教不如身教」,因為身分是學生,所以不讓座很差勁,也會被批教育很失敗,但大人如自己也缺乏讓位美德,怎麼去教育孩子?他認為「品德教育」要深植人心,才能遏止這些事件的發生。
人肉搜索一開始所具備的善良初衷,未必就能達到維護道義的終極目標,隨著人肉搜索不斷展現巨大威力,對於隱私的保護以及對於網絡暴力的防範等問題也日益嚴峻。退休律師黃俊生認為,在真相未明之前就輕易對當事人下道德判斷,進而不顧對方的隱私保護權,將其姓名、電話、住址、單位、身分證號碼等一一公布,就有侵犯公民權益之嫌,他指出,網路最常做為宣洩的平台,但無倫是言語的漫罵、恐嚇甚至是搜索、公布隱私,只要當事人提告,還是得吃上官司,也呼籲網友們應理性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