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塑膠可分解 化作春泥更護花

羅智華 |2011.01.07
930觀看次
字級

再過不久就是農曆春節,不少婆婆媽媽總希望在家裡種上幾棵帶有喜氣的應景植物迎接新年到來,不過隨著植物愈長愈高、當初用來培育植物幼苗的育苗盆也因為不敷使用而面臨被丟棄命運,日積月累下來,不但不環保,也為地球製造更多垃圾。

這也讓長年投入環保材質研發的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教授陳志成,開始思考是否能運用更環保方式來生產育苗盆。為此,他特別帶領博士生王金煌、蔡秉勳、郭洲獎、碩士生王彥文等研究生組成研究團隊,開始投入「百分百可分解塑膠」的研發。

為了讓塑膠可以在自然環境中被分解,陳志成表示,團隊以「玉米澱粉」為主要原料,添加「生分解高分子」製成材料來生產環保塑膠育苗盆。所完成的塑膠成品,可透過泥土中存在的微生物來達到自然分解效果。

談起研發動機,原本就投入環保材質研究的陳志成語重心長表示,歐洲、澳洲等許多國家將塑膠製品或塑膠袋視為耗費大量環境成本的汙染材質,因此民眾往往得花上不少錢來購買塑膠製品,無形中也讓大眾學會如何重複使用塑膠製品,並愛惜環境。但反觀台灣,塑膠袋卻是生活中容易取得的產品,這些我們日常使用的塑膠品雖然方便,但往往是「百年不壞之身」,即使過幾十年、甚至百年也不易被微生物所完全分解,長久下來也為自然環境製造許多負擔沉重的垃圾汙染,影響後代子孫生存空間,因而引發他想投入環保材質研究的決心。

根據國外統計顯示,我們平常用來書寫的紙張,若要完全分解,所需的時間約為兩個月、寶特瓶約為一百年至數百年不等、鋁罐分解時間則需兩百年以上,而一般常見的塑膠袋則需要四、五百年的分解時間。

而透過玉米澱粉所生產的環保塑膠,在土壤中的分解時間則可大幅縮短,一般來說,大約四個月至半年時間就可達到百分百分解成效,而實際的分解時間長短與成效則視土壤中所含微生物數量多寡來決定。此外,即使採取焚化方式處理,也不會像其他塑膠一樣產生可能對生物造成危害的有毒氣體,所生產的熱量也大約只有PE、PP、PS塑膠的50%左右,有助於降低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有趣的是,在泥土微生物自然分解下,環保育苗盆不但會化成二氧化碳及水、回歸大自然,還能化身為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發揮「化作春泥更護花」效果,實驗證明,分解的養分可幫助植物發芽率增加,讓美麗的花花草草更加綠意盎然,過程中不需要再經由人工回收的處理,亦不會揮發毒性,可說是十分天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