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拓片是我收藏的第一張拓本,是一件原拓。當年在台北市小書齋買的,一共買了兩張,這張是一個「福」字,另一件是個「多」字,一件約五十公分見方;算一算已經過了三十個年頭了,當時還是窮學生,錢只夠買兩張。

那時看到這字的氣勢與平日所見碑帖不同,結實有力的新鮮感吸引我的目光。
憨厚的字形有樸拙美感,如果要寫這樣的字,可以站著放膽去寫。此與常見的柳公權〈玄秘塔〉書風完全不同。當時的習字風氣都是柳書,學校亦將〈玄秘塔〉做為書法教學範本,習柳字則宜端坐。
彼時覺得這個字好,雖然不知道是誰寫的,也不明白是何種書體,但感覺到親切。後來跟隨陳福蔭老師學書法之後,才知道這字體是〈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簡要的說法是〈泰山金剛經〉,是書法石刻文字最大者,前人評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康有為稱:「榜書第一」。
原刻石位於山東泰山經石峪花崗岩溪床,在緩坡石坪上自東而西鑿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鳩摩羅什譯本,乃中國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
刻石無年月和書刻者姓名,何人所作,至今尚無定論,為後人留下千古疑案。
千餘年風雨剝蝕、洪水衝擊、遊人步履、不當捶拓,經歷自然與人為的破壞,已殘泐磨滅過半,現存經文僅一千餘字。雖然如此,仍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富有開創性的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