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沒有豐富天然資源,也沒有廣大土地,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創造了許多經濟奇蹟,使台灣從蠻荒之地蛻變為富裕的寶島。
回首百年前的台灣,一八九五是個關鍵年代,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台灣光復;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開啟了另一個新時代。
百年來,台灣由傳統農業社會逐漸轉型為現代工商社會。國民政府先後推動土地改革、九年國民教育、十大建設等,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一九七○年代起,台灣的經濟突飛猛進,與南韓、新加坡、香港等並稱「亞洲四小龍」,成為其他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典範。
過去一甲子間,經三次石油危機,二次全球金融風暴,台灣的經濟發展並沒因此停滯,反而愈挫愈勇。依主計處統計,台灣的人均所得在一九五一年只有一百五十八美元,一九七六年首次達一千美元,到了一九九二年突破一萬美元;現在逼近二萬美元大關,這樣的成績令世界刮目相看,也值得國人驕傲。
不過在經濟快速發展之下,也衍生了許多問題。由飛利浦公司委託,針對全球二十三個國家所進行「二○一○民眾健康與幸福」大調查發現,台灣人生活壓力大,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印度,主要原因是錢不夠用,無法保障未來生活。受訪者中有高達五成民眾自認睡眠不足,其中以三十至三十九歲年齡層者因工作與家庭兩頭燒,比率最高,達六成二。這項調查顯示,入不敷出,睡眠不足,讓現代台灣人自覺很不幸福。
這些年來雖經濟持續成長,但貧富差距也跟著擴大。依主計處統計,家庭收支五等分所得差距倍數,由一九八○年的四點一七倍增加至二○○九年的六點三四倍;排除政府移轉收支效果(租稅與社福),三十年來由四點三○倍擴大至八點二二倍。依財稅資料中心之綜合所得,最富與最窮百分之五所得組的差距,由一九九八年的三十二倍增加至二○○八年的六十六倍,十一年來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非常明顯。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民帶來幸福。但從國內外不同的調查與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台灣經濟雖然大幅成長,但經濟成長果實主要集中在少數富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多數民眾因為入不敷出、睡眠不足,反而自覺很不幸福。
不論那一黨執政,都不能忽視貧富差距擴大帶給底層民眾的被剝奪感與不幸福感。決策者也必須明白,即使經濟有大幅成長,並不能主動縮小貧富差距,必須靠制度改革,尤其是扭轉不公不義的稅制。
全國上下歡欣鼓舞慶祝建國百年之際,台灣的經濟將攀上另一個高峰,經建會預測,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將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展望未來,切盼主政者能承襲前人的智慧與毅力,在追求高度經濟發展的同時,劍及履及推動稅制改革與社會福利措施,讓全民共享經濟成長的果實,讓台灣真正邁向均富與永續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