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所掀起的金融風暴,在各國積極的努力下,從二○○九的第三季開始回溫,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大幅提升近百分之十。預估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雖不會像去年這麼高,但也是逐季走升的趨勢。
台灣經濟以出口為導向,易受景氣與國際大環境的衝擊,近年來因與大陸間的投資貿易關係趨於緊密,受大陸經濟的影響甚深,尤其是出口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在去年兩岸簽定ECFA之後,這種關係更加明顯。未來將承繼去年亮眼的紀錄。
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二○一○年的競爭力調查,台灣的總體競爭力大幅躍進,從前年的第二十三名提升到第八名,不但創下歷年來的最佳成績,也是受評的五十八個國家中進步最大者。而表現最佳的兩項就是企業競爭力和政府效能,顯見民間在去年積極向前,政府也做出相當的努力,兩相配合下才有如此成績,ECFA的簽定就是一個例子。
去年五都選舉,侷限於地方性的議題,經濟問題沒有成為選戰勝負的焦點,批評的只有失業率和房價居高不下的問題。失業率問題在前年攀升到百分之五點八,去年已經趨緩,平均失業率為百分之五點二六,預估今年將下降到百分之四點八。但失業人口仍然居高,失業問題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景氣回升固然有助於失業率的降低,但是產業結構和政府的措施仍然是關鍵。
據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結果」,發現台北市房價所得比高達十一倍,創二十年新高,也民眾的購屋痛苦指數達到最高點。這個問題不只拉大貧富差距,也讓年輕人對生活失去信心,他們無力購屋,不敢結婚生子。儘管政府著手興建社會住宅,但如不能全面性的讓房價下降,問題依然存在。
預估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今年可達到百分之四點五,民間消費成長率可望達百分之二點二。但是在經濟成長亮麗的數字背後,台灣經濟的結構也不無弱點;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台灣經濟不斷外移大陸,甚至轉為「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型態,生產線大量外移,就業不足,所得趨緩,民間消費自然卻步。
現在全球經濟已從谷底走出,而歐美的就業情況仍持續低迷,美國財政與貿易赤字持續惡化,加上歐洲國家債信危機,中國經濟「十二五計畫」等諸多因素;歐美各國紛紛推出改善計畫,如美國宣布實施第二次量化寬鬆(QE2)貨幣政策,在在影響著全球經濟,台灣當然不能自外於國際。
台灣的民間投資動能大部分是依賴科技產業,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不足。亞洲四小龍中,台灣的失業率高居榜首而服務貿易卻居其末,產業結構的調整應是很關鍵因素。大陸「十二五規劃」重視的就是經濟結構中品質的提升,兩岸ECFA的效益能否充分發揮,也會影響今年的總體經濟表現。台灣經濟要突破,必須採取更開放自由的措施,以吸引各型產業來台投資,提升競爭力,才能在國際潮流中順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