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心聲】選擇沉默 怕被冠上抓耙子

翁云真 |2011.01.02
1377觀看次
字級

【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霸凌風波不斷,不只是教育部和學生家長的問題,學生的意見才應是主角!目前的解決方法如告知師長、讓問題學生轉校、訂定校園反霸凌法和社工介入輔導等,被凌的學生認為「治標不治本」,而霸凌者則不解各界大動作探討的目的,覺得過於「小題大作」。

曾是霸凌受害者的齊同學說,大家都知道向老師或家長打小報告一定於事無補,所以即使在班上被排擠、下課遭群毆,多選擇息事寧人、忍到畢業,否則,只能找「大尾的」出面解決,如果求助老師,依據他的經驗,事後鐵定被修理得更慘,因為老師不敢修理「霸凌者」;聽到往後將集結輔導教師、社工員,來輔導受害者,他也指出這種事後補救的方式,還是於事無補。

兩個月前才剛把隔壁班同學打到住院的蘇同學說:「學校教我們長幼有序,當國一新生來嗆學長,老師有管過嗎?沒有,所以我們自己主持公道。」他認為,教訓白目的人不算過分,如果打不聽,就天天教訓。但他似乎也怕落單被報復,笑說連上廁所、逛福利社,後面都要跟二十個朋友,有點像皇帝出巡,很威風。

同樣霸凌過人的吳同學說,教訓「機車」的人算欺負?嚇阻而已!「大人總是把事情看得很嚴重,不問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反正打人就是不對的?我以前也被欺負,他們只想息事寧人,做做樣子,不如我自己報復比較快。」

旁觀者也有話說,林同學雖然沒被霸凌過,卻只能保持沉默,害怕伸出援手,他說,擔心被冠上「抓耙子」的名字,成為下一個受欺凌的對象,他很希望老師能拯救被欺負的人,處理態度不要再那麼輕描淡寫。

學生的意見常是教育輿論忽略的關鍵,從學生的言談中可知道,學生間相處的社會文化和大人不同,他們也沒有被教導學習正確的「社會正義」,教職人員和家長在教育上都應審慎,不見得要以暴制暴,應以「溝通」為上;此外,校方的處理態度,往往只著墨事後補救,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霸凌事件還是會在發生。

再者,有人點出讓問題學生轉校,問題就可解決,但同樣的問題轉到另間學校,問題不也是存在嗎?而未來將建立霸凌機制,追蹤關注霸凌者、被霸凌者的後續問題,學生提出疑問,現在全國上下都在關注霸凌危機,誰敢再造次?但等「風頭」過了,是否真的能杜絕,還是未知數,但可以知道的是,學生對於自己往後的校園生活,還是感到憂心忡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