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的最著名山川,當然是梁山泊。
梁山泊位於黃河、汶水和濟水彙聚地,古稱「澤國」。五代到北宋末,黃河曾三次決口,河水在梁山腳下與古巨野澤連成一片,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號稱「八百里梁山泊」,正如小說中所描繪的那樣「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那時的梁山泊不亞於現在的鄱陽湖、洞庭湖。後來黃河改道,泥沙沉澱,水鄉澤國化作千里良田。
不過,梁山泊並沒全部消失,現在的「東平湖」就是其遺存水域。這塊水域小說裡稱「蓼兒窪」,第一二○回「宋公明神聚蓼兒窪,徽宗帝夢遊梁山泊」提到的蓼兒窪即是此處,到清咸豐年間才定名東平湖。
小說中出現的第一座山頭是史進、朱武等人聚義的「少華山」,此山也是一座名山。少華山位於陝西,與西嶽華山遙遙相對,並稱「二華」,因低於華山,名少華山,又名小華山。
魯智深出家的五台山名頭更響,乃四大佛山之首,供奉文殊菩薩。五台山原來叫「紫府山」、「五峰山」,據說原是道教修行之地,漢明帝曾主持佛道辯法,佛教獲勝,奪得了此山「產權」。佛教在五台興盛後,才更名為五台山,又名「清涼山」。
《水滸》中描寫的山很多,像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武松打虎的「景陽岡」,李逵殺四虎的「沂嶺」,聚義打青州的「三山」,這些山崗有些子虛烏有,有些雖然實有,但遠不如書中描寫那樣「拉風」。
有意思的是,小說著墨不多的一座梁山小山頭「芒碭山」,確是一文化名山。芒碭山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有孔夫子避雨處、夫子廟、陳勝墓、漢高祖斬蛇碑、張飛寨等古蹟,還擁有令人歎為觀止的西漢梁國陵墓群。樊瑞、項充、李袞之流還挺有眼光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