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電影《父後七日》,用搞笑詼諧的手法,真實呈現台灣喪葬禮儀的繁文縟節,女主角在父親過世後的喪禮中,肩負重責大任,卻無法捧神主牌;過去喪禮的習俗有些不成文的規定,「捧斗」是兒子的義務也是身為男性才有的權利,而「哭路頭」則是女兒不可避免的重責大任,在現今極力推廣兩性平等的社會中,傳統習俗真能改革創新嗎?
喪葬儀式 男女不平等
日前內政部成立「喪葬禮儀改進小組」,將透過對殯葬業者的評鑑制度、教育禮儀師改革儀式,讓殯葬禮俗也跟著時代改變,為極力倡導男女平等,喪葬禮儀改進小組要顛覆台灣習俗。像是以往喪家印訃聞,死者是男性,妻子變成「未亡人」,未來可以改成「護喪妻」,孝女白瓊放聲哭的「哭路頭」也將宣導盡量避免;為此,身為禮儀師的王雅庭指出,推行有難度,可能造成大混亂。
台灣傳統喪葬儀式頗為繁瑣,受限於禮俗,對男女有諸多不平等的要求,王雅庭點出最常見的便是「捧斗」,須由長子或長孫來做,女性不可代替其位置;她回憶起以前,父母都從事教職,曾在小時跟隨父母前往掃墓,當時看見爺爺墓碑上刻印「兩大房子孫立」,就問為何沒有將女性長輩列入,當時從父親口中得知「本來就只有算男丁」的答案。
緬懷亡者 不該分性別
後來從事殯葬業後,她發現喪葬儀式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加上被視為是禁忌,要改變並不容易,雖然隨著台灣社會結構的變化,也逐漸從性別刻板印象與禁忌中跳脫出來,女性也可以是禮儀中的主事者,但目前還是少數,而老祖先的習俗畢竟根深柢固。
她表示,習俗的改變,隨之而來的就是直接衝擊到傳統電子花車業者以及孝女白瓊,這些以往都是所謂喪禮中不可或缺的「大排場」,因此對於推行與否,她抱持著保留態度。
但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李慧仁則持不同見解,她指出,以往的告別式都主打「哭喪」,但近幾年來「溫馨」告別式,也進駐市場,誰說傳統無法改革?此外,她也欣見社會能夠隨著時代的進步,也該還給女性應有的「存在空間」。
她認為,在每場生離死別、生死悲愁的事件中,人們都頓陷喪失親人的情緒中,因此無需要求女性就該「哭路頭」來凸顯悲傷,男生就該「蓬頭垢面」來表達難過,緬懷先人不該以性別區分,更無須以固定模式去呈現哀傷。
傳統禮俗 隨時代改變
李慧仁認為,很多人對喪禮的認知和定義就是,好好處理亡者的遺體,公開辦個告別式,依照傳統的喪禮儀節進行,做足大場面,再由喪禮司儀掌握家祭和公祭的流程,讓每一位至親好友都輪流捻香祭拜,然後蓋上棺木,送到火化場火化,從此正式和死去的親人天人永隔。她說,這定義上雖沒有什麼不對,但時代在改變,繁文習俗不再是主流了,喪葬禮儀也沒有一定不可或缺的習俗,現在都取決於「你想辦怎樣的告別式」,而非「只能辦這樣的告別式」。
她也指出,以往像女性沒嫁人不能入祠,只能寄放在「姑娘廟」,這些觀念都該予以更正,以實際的改變落實性別平等,畢竟時代已經逐漸改變。她也強調,並非說過去的傳統習俗、禮儀就是不對,但如今社會結構改變,重男輕女的傳統早就落伍,想當然爾,喪葬禮俗也要跟著時代腳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