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資深廣告人孫大偉上月病逝,親友們尊重他的遺願不舉辦「告別式」、而是用一場特別的「畢業典禮」跟他說再見;曾幾何時,傷感的告別式逐漸轉型以「溫馨」為主軸,以往傳統繁文褥節的告別式,緊扣著「傷感」,如今的告別式,卻是用另一種「歡樂」去呈現人生,如何看待生死,人們的態度也逐漸轉變了。
要以什麼方式告別,決定權已不全然在死者家屬,當事者可在生前決定,葬儀社業者黃先生就指出,人們對於辦理後事,想法愈趨新穎,不少人對於後事都有做好「事前準備」的想法,當坦然面對「死亡」,以另類的告別,讓親友用懷念的心境去面對死者已矣,生前決定身後事,已逐漸成為趨勢。
傳統俗稱「哭調ㄚ」的告別式,已被「溫馨路線」取而代之,業者表示,以往在喪禮上可見的傳統電子花車、孝女白瓊,不僅讓整場喪禮籠罩「極度悲傷」的氣息,吵雜的「哭調」夾雜著花車的樂曲,有時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業者也提到,也有不少人的告別式,展現了其個人風格,例如熱愛唱歌,就希望告別式以「歡唱送行」的方式,讓親友輪番上陣,當事人還事前先指定好歌曲,當日由主持人揭曉,不僅讓親友會心一笑,也將現場的悲傷氣氛降到最低。
曾為禮儀師,現為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的李慧仁表示,對於告別式,能否撫慰家屬的心靈,也曾探討過,因無法了解亡者是否滿意,但至少,協助生者勇於面對悲傷,並讓他們藉由「紀念性」的喪禮,抒發思念往者的情緒,讓整場喪禮更顯得「有價值」。
而對於禮儀人員協辦「告別式」該存著怎樣的態度?她指出,一般禮儀人員在提供亡者家屬服務時,已不只是處理遺體就好,禮儀人員還必須涵蓋悲傷輔導、臨終關懷服務部分,這兩個部分,再舉辦告別式前,就會先與家屬深聊,了解往生者的生前事蹟,溝通後,用簡單溫馨的告別式,讓家屬勇於面對失去親人的悲傷情緒。
李慧仁表示,殯葬業者在告別式中的角色,是在做喪禮的服務,整場「告別式」依照家屬或往生者的想法去走流程,將典藏一個人的記憶,以溫馨的方式去呈現,用簡單隆重的告別式,不再以哭哭啼啼作為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用「思念」深刻的烙印在親人的心底。李慧仁強調,這就是人們淘汰傳統極度悲傷的喪場文化,轉而接受可自由設計、又主打溫馨路線告別式的原因。
當傳統喪禮被視為特定排場的「電子花車、孝女白瓊」已沒落,當現今的喪禮主打簡單又隆重的方式向世人「告別」;而哭天搶地的「哭調ㄚ」,被清新的背景樂配上主持人感性的說詞取而代之時,喪禮的過程不再只存著悲傷,也意涵著「告別」的方式也能很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