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是趨勢,這間接反映在學子未來的就業考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就開設了「高齡學程」,讓學生到民間社福團體與老人接觸,對高齡化有更深的認識,不過,選修這門科系的學生,動機卻不僅只為工作的考量,他們多數還為了將來怎麼照顧自己的阿公、阿嬤而投入。
台師大體育系四年級的吳家瑜,是第二年修這堂課,認識了日照中心的老人一年後,深深覺得「還不夠」。她說,服務老人的過程,不只明白未來的老人運動將有怎樣的發展,對家人也有幫助,「小時候和阿公住一起,長大就分開了,直到阿公九十七歲過世,才忽然覺得周遭人好像都沒有意識到,老化竟然來得這麼快!」
當大家還認為高齡趨勢只是數字,沒有確切意識到老化危機時,沒有人去注意或知道如何與老人相處,尤其當他們失能或失智時,該怎麼辦?吳家瑜說,阿公在安養院過世,對她而言,心裡滿是遺憾,沒陪在阿公身邊的歉疚逐漸成為一種失落感,而在中心當義工,才稍稍平撫情緒。
體育系三年級的陳佳裕和龔勤智也有體會。陳佳裕比較務實,選擇了解老人世界,是因體育老師缺額少,想先規畫未來出路,他把課程學到的運動生理等研究,透過老人來觀察,成果令他滿意,覺得是另類實習。他服務的潘爺爺有失智症,過了今天,爺爺會將他遺忘,但他不難過,因為每當爺爺接受服務、達成心中所求的笑容,都讓他備受肯定。
家有年近九十阿祖的龔勤智說,家中長輩住鄉下,常運動和逛菜市場,身體很好,相較台北市長輩習慣在家,身體相對差;這個比較,讓學體育的他,明白老人需要運動維持健康,無形中對體育系的前景有了方向。與老人相處,他還發現有趣的事,例如「老人是長大的小孩,卻比小孩好帶多了。」
第一天做義工的企管系二年級章鴻昱也對服務充滿期待,相信能把相處的訣竅運用在自己阿公、阿嬤身上。
大學生不論何種動機,都因老人服務獲得啟發,志願服務讓他們看見服務意義,也讓人知道年輕人對老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