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過去再怎麼對母親好,當母親驟然辭世,心中難免萌生缺憾,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也不夠多。台北市松山區安平里里長洪溫滿,家族五代人口,足足有一百人,洪溫滿說:「媽媽沒過世前,我們家有一百零一人,兄弟姊妹十二位,一家相處和樂,沒想到,媽媽剛過完九十六歲生日就走了,平日大家對媽媽很好,但至今回想,仍放不下。」對媽媽的思念,讓他更願意為里內的老人服務,因為服務他們就如彌補心中缺憾。
安平里老人多,除了在公園能見到身體硬朗的他們,還有一間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承辦的松山老人日間照顧中心,讓他們有地方去。
洪溫滿身為里長,關懷里民和弱勢本是應盡義務,但每天清晨五點,他就已經梳洗好,出發到公園和阿公、阿嬤打招呼,打招呼路線也包括日照中心。洪溫滿說,長輩常在五點出門運動,獨居的人占多數,由於有定期運動,身體健康,而他早起的原因是,萬一長輩沒在固定地方出現,就知道出事了!會立刻家訪,了解狀況。
洪溫滿說,一家五代人口多,媽媽只有一位,怎能不關心?母親過世,感觸很深,總會對里民說:「去看看爸媽吧!你有多久沒注意他們了?」有的里民反而說,平時都有關心,但若爸媽過世,又會找他訴苦、抒發感慨,洪溫滿認為,會有感慨,表示關心不足,再多悔恨都比不上父母在世對他們的用心。
洪溫滿在敘述與母親相伴的往日情時,常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彷彿媽媽雖屬高齡,但就親子互動的時間來說,還是不夠!
洪溫滿說,這個月就為三位長輩找過回家的路,父母失智雖然令子女煩惱,但沒給他們好的照顧,看在失去母親的人眼裡,更教人不捨。因此他呼籲,子女若能陪伴,一定要積極,若須打拚工作,可將長輩送到日照中心,中心不等於遺棄,反會讓他們認識新朋友、學習技藝和互助,假使能多和社區互動,即使迷路也不用擔心。